本书秉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客观理性、开拓创新,包括先秦儒道思想与宋明理学心性论研究、文献考证与思想史研究、阳明心学的哲学解释、阳明后学与清初思想、现代新儒学与心学传统等部分,如心性之学——你究竟在追求什么;《大学》《中庸》义理规模下的修身工夫——《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章正义;想象的诗学——《庄子·逍遥游》诠解;明代的讲学山人——以阳明心学的流行为背景;王阳明《坠马行》辨伪;从知行合一到致良知——兼论陈立胜与耿宁的阳明学诠释之异;学贯四部,功在八方,分庭王学——湛若水先生学行及
本书分上经、下经两部分,每次讲读一卦,对六十四卦的卦象、义理进行深研与阐发,每卦分“导读”“讲解”“答疑”“小结”“读卦诗词”五个部分,引领读者领悟中国哲学智慧的精髓。
本书深入探讨了民族性与民族主义、现代性与现代主义、时代性与当代性等核心概念,系统分析了儒学与这些思想主题的关联性,展现儒学在发展中的中国特色、民族特色与时代特色。书中不仅详细梳理了当代儒家学者对于儒学民族性、现代性、当代性问题的深刻思考,还通过分类比较,批判性地分析了他们的理论主张及其局限性,为重新思考儒学在当代社会的价值与意义提供了重要视角。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当代新儒学的民族性、现代性与当代性主题及价值研究”(15BZX059)最终结项成果
《困知记》九卷,明代著名理学家罗钦顺撰。书中罗氏旗帜鲜明地提出了“理气一物”、“理只是气之理”的气本论思想,促成了明代理学的气学转向,对明清学术典范的转换影响甚深。此次校点以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明万历二十年重印之万历七年刻本为底本,此本错字、异体字较少,经过反复审阅校订,刻印精良,所收编目最为完备和齐整。校本则选择嘉靖十六年郑宗古刻本、天启三年罗珽仕刻本、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这几个版本具有代表性且收录内容互为补充。本书在《儒藏》“精华编”的基础上重新排版修订,是目前学界整理本中的上乘之作。
道家哲学是人生境界之学。本书以生命、生存、生活的境界提升为主线,对《老子》《庄子》《列子》等道家经典蕴含的人生哲学智慧进行系统化阐释。其中,道家的太极思维及“无A之A”的反思方式,给我们提供了开启道家哲学大门的钥匙;杨朱的轻物重生的价值观,奠定了道家人生哲学的基石;老子的自否定的生活辩证法,给我们提供了通过反思和批判使自己变得强大的哲学方法;庄子的常超越的生活境界,让我们从现实之中超拔出来观照人生,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从而以超世的姿态更积极地做入世的事业。尤为可贵的是,本书基于道家哲学与心理
本书指出晚明清初的儒学经历了泛阳明学由漫衍到解体的过程,以阳明学人士的流动、晚明清初阳明学与朱子学的诠释路径、阳明心学境界诉求的衍化、主体性思维的转向等为议题,从哲学及历史的维度,揭示了晚明清初儒学转型的细部因素及具体实现过程。
本书分为内外两篇。 内篇,围绕《大学》宗旨论,即《大学》作为宋明理学发论立教的主要依据来展开沦述。以朱子之格物、阳明之致知、蕺山之诚意、船山之正心为线索,展现各自本宗以立论的基本结构体系,四者之间的关联转进,集中刻画出宋明理学范式演进之大势。宋明理学格、致、诚、正的理论范式逐层内转、螺旋展开的衍变趋向,除思想主导的原因之外,经典本身的范导作用同样重要。. 外篇,重点讨论《大学》理念论。以往有关《大学》学的研究,少有对其修齐治平论的系统探讨。此处以王船山《大学》诠释为中心展开讨论。统合船山四书
《北溪先生大全文集》为南宋理学家陈淳的文集汇编,是其学术专著之外体现其儒学思想、可资研究的重要作品。作为朱熹的得意门生之一,陈淳一方面力图准确理解和把握朱子的思想精髓,另一方面,又十分注重义理推演和融会贯通,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学思想体系,并在多方面丰富和发展了朱子的基本理论。除单独成书的《北溪字义》等著作之外,这些思想都体现在陈淳各类著述之中。陈淳还以传道受业为己任,常与同道或后学在书信中就理学问题往还议论辩难。除此之外,陈淳虽不见用于世,但常怀忧国忧民之思,在代人撰写的奏疏或
致良知教作为阳明及其弟子后学内进德以修己、外亲民以教化的共同宗旨,在16世纪的中国思想转折中掀起一次重大社会思潮。近代以来,学人或从人文宗教,或从政治文化视角定位致良知教的作用与影响,却忽略了一个更为根本的问题:致良知何以为教。本书将致良知教视为一种思想史事件,关注从阳明到龙溪、泰州围绕致良知教所展开的教化实践,为何会呈现出风行天下与渐失其传的张力。这一张力本身是一个教化的突破与折戟过程,其逻辑脉络就在良知从见在到现成的演变之中。探讨此问题不仅关涉阳明学数化困境的根本反思,更是对致良知何以
对于孔子形象在东亚文化史中的变迁及其意义,一直缺乏全面性探讨的专著。孔子形象的建构与变迁,是东亚各国思想与文化变迁的温度计,既显示东亚各国历史的转折点,又体现东亚各国儒家知识系统(道统)与政治权力系统(政统)的不可分割性、互为紧张性及其不稳定的平衡性,以孔子形象变迁作为研究主轴,可以深入分析东亚各国思想的升沉与世运兴衰。本书选取三条研究进路,分别探究孔子形象在《论语》解释史、神话或谶纬文献、现代小说传播媒体中的大致变迁情况,细致梳理了东亚学者的《论语》解释与孔子形象重塑二者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