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互联网、大数据等为代表的现代科技改变了人类发展方式,并催生了继陆地、海洋、太空后不可或缺的社会场域——网络虚拟社会。后者不但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重塑了现代社会结构和运行方式,而且改变了人们思想观念的社会基础,形成新的虚拟思维方式和互联网精神。本书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体系,遵循“发生—发展—发因—治理”的逻辑理路,通过质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专题探讨网络虚拟社会中的道德问题及其治理。首先,以当代科技发展为切入点,分析网络虚拟社会的形成、发展、特征及其对道德的影响,剖析网络虚拟道德的生成及其论
儒学与文学关系的考察,乃是唐代文学研究的基础问题,数十年来,虽无通论性的研究专著问世,但举凡作家作品研究、流派研究、地域家族研究、体式技法研究以及政治观念与事件研究,于此问题均有不同维度与层面的涉及,可谓成果丰硕。故而,唐代儒学与文学的通论性研究,须在一个已有良好学术积累的基础上,尽可能地系统并深化相关问题的解读,才有可能后出转精。同时,中古史研究在历史书写、中央与地方(乡里、藩镇)、制度与实践、日常治理及政治文化诸领域所展现出的极高水准,也让此项研究的开展,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再则,此问
中国传统文化以人为本,作为与人的本质属性密切相联系的语言必然会成为人们关注的重心。该选题的研究重在摧陷廓清,正本清源,在对西方哲学历史进行简约评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语言哲学在中国”的观点。先秦时期,也就是民族文化的奠定时期,诸子百家全都于语言的特征及功能效用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且都展示出独到的见解认识。总的特点体现为:以“名实之辩”为根基,就语言本体言意之间的匹配关系、语言对事物客体的指称效能、言语主体对于言与行的处置掌控、语言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共变等等,都进行了具体深入的研讨论辩,构
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论语》作为儒家的代表性著作,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客观、准确地对《论语》进行解读,对于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大意义。辩证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我们准确理解《论语》的丰富精神内涵,在学术方面达到正本清源的目的提供了一把金钥匙。《<论语>通释》从字词的分析入手,采用平实的语言、流畅的叙述手法,力求使具备基础汉语水平的读者能够轻松地阅读《论语》,准确理解其思想精要;在充分考虑作品通俗性的
中国生命的学问,从来就紧扣着体会与实践,务求当下之对应。《论语》之所以迷人,也正因那里头的生命对应,处处鲜活。薛仁明谈孔子,对应书名,讲的是个喜字,如实对应,又随缘欢喜。《孔子随喜》,谈的是两千五百年前的孔门话语,对应的则是这个时代。《论语》是既往,更是当下。
《孔子随喜》是薛仁明代表作,此次由中华书局增订出版,力图将古往今来宏大的虚构的孔子转变为私人的情感和具体的民间解读,把早已概念化的孔子描述成如此有趣、清新、通达且生机活泼的寻常人物,通过薛仁明所看到的那个亲切的孔子,读
王充的《论衡》不仅是中国思想史上,也是世界思想史上的一部巨著。它以疾虚妄求实诚为著述宗旨,针对东汉流行的谶纬迷信、灾异符瑞等虚妄之论,逐一进行辨析与批判。它采用自然主义和直观的观察来描述、解释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形成了包含认识论、自然论、人性论、命运论等的理论架构,其丰富性、矛盾性,其先进性与局限性,都值得当代读者不断研读思考。
本书综述唐宋元明清五朝理学概貌。书中对“理学”循名责实地辨析,抓大要、举大纲的编纂方式,分辨、对话、透彻之悟等特色,都让这部撮要类著作历久弥新。通过这部简明扼要的理学史,我们不仅能领略到作者通体纵贯的学术视野和眼光,也能感受一代学人探究问题、体悟真知的素心。
本书系统地探讨和阐述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基础。作者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基础也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是对中国传统哲学智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哲学探索和哲学表达。全书共分三编,分别论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辩证唯物论的新发展、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建构以及在唯物史观上的
先秦易学美学构建了许多中国美学理论中的核心话语。《周易》作为万经之首,亦是研究易学观念的重要典籍。全书共分三章:第一章,首先,笔者讨论了易学观念中“两仪”概念的原初意涵及其核心要义,经论证得出“两仪”概念的核心为“生生”,表现在美学思想上为“生生之美”;其次,笔者讨论了《周易》的时空观念及其美学意蕴。第二章,首先,笔者讨论了易学中的“中、正”观念及其美学意蕴;其次,笔者讨论了《周易》中的生命崇拜倾向及其蕴含的生命精神,将“两仪化生”的易学观念和美学思想中的 “大和”之美相融合,探讨先秦
本书除了导论以外,共分为四章,导论从总体上介绍了四书的意义和四书何以形成的缘由,正文依次以《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为顺序进行导读,为读者提供循序渐进的学习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