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学,历史悠久;古今医籍,浩如烟海;所涉词目,繁若晨星。但因多历时久远,其文理,或古奥,或艰涩,其医理,或隐晦,或深邃。今之学人,乃至业者,对此常所云难知,奥义难识。故不藉辞书,不足以通晓医学。“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本书本着“专科辞典只收录专科词汇,不收录普通词语”的原则,以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收录的专科词汇为基础,以各学科现有的国标、行标及权威性专著为依准,重点收录实际工作中常用、基础名词。每一词条重点阐述其定义、定性(如:病证、症状、病因等)、释义(经过提炼概括
伤寒温疫条辨由清代杨璿撰于1784年。作者有鉴于伤寒与温病便易于混淆的现实,采集诸家学说予以详辨。卷一列述伤寒与温病的脉证、病因、治法等内容;卷二、三辨析伤寒、温病各种病候;卷四、五医方辨,计正方180首,附方34首。卷六本草辨,述药物188种。本次编写对书中条文进行精解,并加入重点方剂临床运用医案并按语解读。本书的出版,将使临床医生更好学习中医疫病理论,对指导临床疫病中医的治疗,提高临床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书作为教辅用书,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一线骨干教师编写,完全以最新版教材为蓝本,紧扣教学大纲,将方剂学中必须掌握的要点、重点、难点等关键核心内容提炼浓缩,并配以思维导图和趣味歌诀。采用小开本印制 ,便于携带,方便读者随时翻阅学习本书执简驭繁,荟精萃要,朗朗上口,使人乐于习诵,便于记忆。读者只需熟读背诵数句简单上口的歌诀,便可以迅速掌握复杂的方剂学知识。本书可作为中医院校本专科学生的应试助学参考书,对于刚步入临床的初级医师也有很好的借鉴价值。
邓高丕教授及其“邓高丕广东省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团队经过20多年对输卵管妊娠的系列临床研究,形成了首个“输卵管妊娠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并推广应用至全国;制定并发布了首部输卵管妊娠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为更好地传承与发扬名中医学术思想,本书对邓高丕教授生平、学术思想精华、临床循证研究、基础研究进行了介绍,并选录部分临床效果显著、有参考价值的医案,进行了较系统的归纳总结,从“理-法-方-药”详细阐述了邓高丕教授诊疗妇科经带胎产杂病的丰富经验,以飨同道。本书可供广大中医药院校师生、临床医生及
五运六气为运气学说的中心内容,在中医领域的运用中,扩展了中医理论体系的框架,对中医理论的发展有启奥升堂之功。本书主要分三个模块。第一模块,普及与五运六气学说相关的天文、地理、干支甲子知识。第二模块,五运六气推演与气化相关理论。第三模块,五运六气理论的临床运用。读者群:中医院校学生、五运六气爱好者初学者和临床者。本书作者谭智敏,师从山东“伤寒大师”姜建国(李克绍大弟子),顾植山门徒。本书主审顾植山。五运六气是热点,应用于临床是难点加热点。实用,市场前景好。
肘后备急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古代急救方书,所载方药治法在魏晋南北朝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方剂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该书内容涉及急救、传染病、内、外、妇、儿、五官、精神、伤骨各科以及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等。全书八卷七十三篇,每篇前面均简洁扼要地写出该方所要治疗病证的特征,其后包括很多方,切合实用,疗法简便。该书卷一至四,是脏腑经络,因邪所伤的“内病”,包括中恶、心腹痛、伤寒、时气、中风、咳嗽、水病、发黄等急性病;卷五至六,是四肢九窍,内外交媾的外发病,包括痈疽、疮疥、耳目咽喉头面疾病
本书系统梳理先秦至明清时期关于消渴病的中医古文献,理清消渴疾病的源流发展;参酌历代医家的真知灼见,分析消渴病的中医理论框架结构。本着历史研究的求真原则,将各阶段对消渴病的认识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考察,尽可能地反映其原始面貌,清晰地勾画出两千多年来中医药防治消渴病学术的动态发展过程, 记述历代先贤医家论消渴病的病因病机、方证论治、食治、针灸治疗、导引和禁忌等内容,探求消渴病的学术发展规律,以期从中发现一些目前临床上需要解决,古代中医学中业已存在,只是未被后人发掘或未被后人重视的理论与方
医宗金鉴又名御纂医宗金鉴,是乾隆皇帝下旨组织编修的大型医学全书,由吴谦等于乾隆四年至七年(1739~1742年)编撰而成,全书90卷,共收入15部医学专著。其中卷一至卷十七为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卷十八至卷二十五为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在校正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原文的基础上,集诸家之注而作。卷二十六至卷三十三为删补名医方论,收集清代以前名方二百余首,逐一注释阐发。编次清晰,论病皆先歌诀,后注释,有的还辅之以图,便于记诵。既适于初学医者之朝夕诵读,又宜于临床医家之案头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