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书中,作者通过对比上述正反两方面的教育方式,主要介绍了什么是无效陪伴及其危害,什么是有效陪伴以及如何有效陪伴,结构简单,逻辑清晰。 作者还大量引用自己在心理咨询过程中的实践案例,并提供了许多富有成效的教育实践方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操性,更适合普通读者和家庭作为教育参考书。 本书为父母和孩子带来了一种全新的相处之道,是一部系统指导父母改变教育方式的革命性著作。
本书为学术专著,是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 当代城市公共宣传图像的接受与交往研究以成都市公共宣传图像为例的最终成果(项目编号:19CH194)。 城市公共空间图像是城市的公共管理者展示城市形象、宣传城市文化的重要手段。对城市公共宣传图像的接受和交往行为,也在不断形塑和调节着城市空间的文化生活样貌。本书将研究视角对准了城市公共图像的接受和交往行为,阐明了在城市公共生活中,公共图像对于市民生活形态和公共意志、公共审美的形塑;公共图像对于文化意识形态的再分配机制;城市公共艺术图像规范和调节人民大众
本书从一开始就追溯了全人教育的历史,讨论了整体课程的理论基础,尤其是其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理论基础;阐释了整体性课程的六种关联属性:学科、社区、地球、思维、身心、灵魂;论述了土著教育与整体教育的一致性;讨论了整体性课程的实践与评价问题。该书提出的整体性课程体系已经被加拿大多伦多一些学校采用作为该校实施全人教育的课程理论框架。
本书共7章,主要从国际传播理论、中国故事案例研究以及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三个方面进行讲解。旨在培养学生的国际传播能力,构建新时代“外语+国际传播”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将来能够从事对外传播工作,在世界新闻传播领域进行对话和交流,在国际舞台上增加中国的声音,传播中国的故事。
本书基于创新,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系统研究科技类人才评价指标与体系,分为11个部分,主要介绍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定义和特质、人才培养的评价事件与理论研究、相关政策及要求、科技人才职业类型及能力特征分析、创新型科技人才基础评价内容及过程探索等,从而总结出创新型科技人才评价指标要素,分析体系构建过程,进而指出创新型科技人才评价体系运用的难点及应对策略等。从实践角度,给出六个省市的经验总结,为其他省市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提供借鉴。
本文从“身体”视角切入来考察智能传播中的人机交互现象,聚焦于“身体与媒介互动”主题,立足媒介非中性论转向及(后)现象学、社会学视野下的身体观及人与技术关系理论,从历时性与共时性两个维度来揭示身体与媒介互动的本质。在共时性考察中,主要围绕新闻、娱乐、社交三个传播场景中身体与媒介的互动现象及其对于传播形态及社会发展的影响展开探讨。采用跨学科理论视野下的研究方法也趋于多元化与融合性,因此本文采用混合研究方法来分析身体与媒介的互动实践,根据问题本身来布局研究方法。最终得出结论:传播中的身体与媒介互动进化
本书从伟大建党精神与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耦合逻辑为研究缘起,深入探讨了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与外延,调查分析了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原因,阐述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时代价值,且结合新时代条件与大学生特点尝试推动伟大建党精神内容在信仰教育实践中的时代化具体化,在此基础上探索构建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机制建设、实践原则与路径。
本书阐述了高校预算理论,高校预算绩效理论,分析了国外预算绩效的改革和发展历程,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出了高校预算绩效很难对“产出”和“结果”评价,提出了对高校预算“编制”、“执行”和“执行结果”的绩效评价,并探索了高校预算绩效文化与预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