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高等教育大众化为线索,以人力资本、内生增长、代际流动等理论为内核,采用量化与质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阐释了高等教育规模扩大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概念内涵、作用路径与理论框架,对高等教育规模扩大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效益及其实现机制进行了系统分析。丰富了高等教育学、教育经济学、教育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
本书以脱贫攻坚精神在新时代“大思政课”中的重要融入为核心议题,综合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学、系统动力学及统计学等多学科理论,从厘清脱贫攻坚精神和“大思政课”的内涵及其二者的内在联系出发,着重探讨脱贫攻坚精神融入新时代“大思政课”的合力形成机制、育人过程和心理机制,创新性地提出了五种融入路径:“宏观氛围营造以融入精神”“实践教育活动以体悟精神”“网络教育平台以传播精神”“隐性教育资源以渗透精神”和“显性教育内容以强化精神”。最后,为确保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从环境建设、课程建设
本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为宗旨,以广东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韶关学院优秀课程为依托,创建了“线上线下融合式”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形成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研究的典型教学设计。本书涵盖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分析化学实验5门基础化学类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每个教学设计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从课前准备、课中讲解、课后巩固中充分挖掘思政元素。思政元素主要包括家国情怀、专业自信、职业道德、科学思维、科学精神、历史使命、正确的三观、哲学思想
本书以山东理工大学近7年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活动为基础,阐述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业思维融入具体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路。本书共4章,第1章双创融入课程研究,阐述创新思维、创新方法与创业思维的具体内容如何融入课程及知识点;第2章双创融入专业课程模式,阐述已经申请作品登记的10个教学改革模式;第3章基于二维、三维坐标模式对传感器教学改革的探索及应用,阐述了基于双创的二维坐标教学改革模式、基于三维坐标的创新方法融入专业课程模式在传感器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第4章双创融合教学改革经典案例,阐述了9门课
本书围绕“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结合北京工商大学的专业特色,践行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对食品类专业不同层面和路径的“课程思政”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并进行了分析与总结。本书依托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选取了部分课程中的“思政”案例,用科学的方式、充实的内容展示了“课程思政”的主题、意义和效果等,将育人理念内化到了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中,为进一步构建课程思政长效运行机制和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借鉴,同时也为持续实施与深化专业“课程思政”提供参考。
本书聚焦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对其进行梳理和总结,围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的课堂革命大思政课信息化改革等热点问题,深入探究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革命的理与路、大思政课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改革的前沿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新时代新征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要在深刻变化的基础上,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新的升华。
博耶于1990年提出的教学学术(Scholarship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思想为解决科研与教学关系失衡问题提供了新视角。教学学术将教学视为一种学术,不仅丰富了学术的内涵,促使教学提高到与其他学术同等的地位,同时也是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目前,我国一些高校已经开始采取措施,致力于发展教学学术,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初步成果。但与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发达国家的世界一流大学相比,我国在教学学术方面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初级阶段,教学学术的发展路径还需
本书的撰写基础是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精神、《新文科建设宣言》、教育部《关于推荐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的通知》的精神、高教司司长吴岩的《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报告的精神。本书结合我国当前教育方针政策、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以本为本”本科教育发展理念、“双一流”建设理论等,探讨新文科建设的方向和模式。本书拟通过探讨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优化实现新文科转型。主要探讨新文科专业优化与升级的诸多问题,探究一流本科专业如何通过提升课程质量实现新文科转型、凝练优势特色;如何促进一流本科专业提高教育服务能力和贡
本书是论文集,这些论文涉及到的城市有北京、上海、天津、西安、杭州等,既有文学的,也涉及到社会学、历史学、建筑学等学科。从时间跨度上看,既有古代城市文学的研究,更多的是对现当代城市文学的研究。就研究方式来说,既是文学研究,也是文化研究,可以说是一种“以城市为方法”的文学/文化研究方式,打破了原来以文学文本为研究中心的文学研究范式。城市文学这一新的研究空间的打开,使原来以时间为维度的静态的文学研究,扩展为以空间为维度的动态的具有延展性的文学与文化综合研究。
本书以人力资本理论、内生增长理论、新人力资本理论等经典理论为支撑,按照学前教育的相关主体,从个体、家庭和社会三个层面分析学前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和作用机制。本书突破了传统单一的基于微观层面的人力资本解释路径,在其基础上,将劳动经济学视角的婚育女性劳动参与率、教育消费的经济驱动逻辑等纳入分析视野,从而建构了个体-家庭-社会的综合性机制框架。本书还围绕实现学前教育普惠的国家战略目标,对我国学前教育的现状、特点和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