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礼仪制度既是中国古代五礼制度的发展高峰,又是唐宋之际国家礼制与社会礼俗发展变迁的重要过渡阶段,在近三百年的社会历史前进过程之中,礼制也随之跌宕起伏、盛衰演变,被赋予复杂多样的内容特征与实质内涵,极具学术研究意义与价值。在前辈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本书稿从唐代礼仪制度的文本载体——礼仪文献入手,先是整体把握其基本内容的撰作与存世情况,然后通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献细节的研究,论证其与唐朝当时施行的礼仪制度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而全面讨论唐代礼仪文献的研究意义与价值。同时,在具体礼仪文献的研究过程
本书稿是武斌文明史公开课丛书之一,系统阐述了中华文化起源、发展、传承的历史。包括(1)中华文明的历史连续性;(2)文明传承机制与自觉意识;(3)文字与书写;(4)历史书写与文明传承;(5)纸、印刷、书籍与文明;(6)完备的教育制度;(7)技术与技艺的传承;(8)礼俗与民间文化;(9)突破、创新与连续性;(10)开放性、包容性与融合性;(11)守成、变革与更新等内容。
本书稿生动展示了中华文化不同发展阶段的整体面貌、突出特点和强大生命力,深刻揭示了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生生不息的内
《文化里的中国》(中英双语视频书)基于北方民族大学张玫教授团队“北方民族大学华韵文化双语传播社”“国家民委‘道中华’双语传播工作室”发布的系列原创视频作品。本书将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数字资源和中英文纸质文本有机融合,产品形态包括有形固化物(即纸质书)和无形资源库(即配套视频),实现了“书中有视频,视频印书中”,通过中英双语,分享诗词里的中国、节气里的中国、节日里的中国、故事里的中国四大板块作品,展现华韵之美,并配有诵读、展演视频辅助学习和理解。
与《史记》并称史学巅峰之作的《资治通鉴》,是重要的中国文化典籍。“百家讲坛”名师、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姜鹏,对这部史学著作做通俗化解读,通过解说大众熟悉的人物典故,传达《资治通鉴》蕴含的古人智慧与处事哲学。作者通过“人生第一课”“成功一定是好的状态吗”“一位强势母亲的悲剧”等12个故事,精辟解读《资治通鉴》中的人生智慧,帮助读者从传统经典中汲取养分,领会其对于当下生活的重要价值。
本书内容包括:中国历史上有过一个玉器时代,二里头遗址是传说中的晚夏之都、商代的吃人习俗、血腥弥漫的商代大学、三星堆遗址是传说中的古蜀国、西周首都以讹传讹的历史记忆、传说与只差一头石犀、唐代真有江心镜、名副其实的蟋蟀天子、清光绪帝真是被人害死的等。
作者王子今先生通过对中国古代开国史中有共同点的重要历史现象的梳理和考察,涵盖古代王朝开国的基本模式、开国君主的机会与危机应对战略、开国权力再分配的杀功臣事件、统治者取与守的政策调整、开国之初的文政与武事协调、开国君主执政权力的交接、开国史舞台上的旦角、 让步政策还是反攻倒算的政策理论探索等重大历史问题,跳出简单地总结成与败的经验教训的政治史学的常规思路,以社会史和文化史深层发掘的动机来研究兴亡事,从中国古代王朝更替类似循环的表面开出新枝,并总结出具有某种规律性意义的认识。
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包含十篇论文,对萨珊波斯的政教关系、法律文书和祆教风神等进行了考察。同时对穆格山粟特文婚约及中古粟特女性的法律地位进行了研究。文章也兼及同样源于波斯的景教、摩尼教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土的问题。开篇纪念蔡鸿生先生的文字,以及下编所包含的十篇书评和会议综述,主要对涉及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交流,尤其是有关古伊朗文明向东传播的若干著作进行评述,以志作者研习波斯文明与古代中国这一课题的学缘。
本书以纵横捭阖的笔法,讲述了宋朝三百年波澜壮阔而又充满矛盾与纠结的历史。有对宋朝高度文明的政治、文化生态的褒扬,也有对其军事、外交败笔的解读和抨击,更有对其兴亡沧桑的深思。
本书以读书笔记的形式经略贯穿了从三皇五帝至隋末的历史,并融入中国传统哲学的解读。主要内容撰写以《纲鉴易知录》为纲纪,以《资治通鉴》为辅助,而诸多人物生平、家族兴衰等历史细节又参阅《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等正史。全书重在品察个人安身立命与家国兴衰之理。
本书收录的文章,内容和形式亦是多样的。根据其形式和内容,分为三组:第一组偏于政治和思想层面历史与现实的对话;第二组偏于学术史和学术评论;第三组为会议发言和序跋,记述与史学研究相关的人与事;附录为一篇访谈录,比较系统扼要地讲述了作者的学术经历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