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涵盖中医基础理论/中药/方剂/临床治疗部分,基础理论部分以脏象理论为核心,结合生理系统体系而构建。形成具有中医理论核心、中西可融的实用理论体系。中药部分将《中华本草》及其他古代专著中于现代教材中未列部分予以收集,以还原中药的多元作用历史记载,以敷临床与研究开拓。
《难经》是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性经典著作之一,全书以问答释难的形式讨论了81个问题,以阐明《内经》及先秦医籍的要言大义为主旨,所述内容以基础理论为主,包括了脉学、经络、藏象、疾病、腧穴、针法等六部分。对于许多问题的阐述,发《内经》之未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临床意义。然而由于成书时代久远,文辞古奥艰涩,给该书的研习与应用增加了诸多困难。本书紧扣81篇原文的宏旨大义,分清内容的轻重主次,运用简洁明快的语言,逐篇进行了扼要的注释和语译,对每段原文的含义予以导引解读,畅明其要言大意。
本书对《伤寒论》原文进行了系统的解读,内容包括原文、注释、提要、简释、按语、方歌等。其中必要的校勘加于原文括号内;原文中具有特定含义的字词、术语等内容,在注释中做了相应的解释及注音;提要提炼了原文内容之要点;简释集古今注家注释之精华,对原文加以注解;按语进一步阐释了对原文和简释的思考;方歌涵盖了本书的重点方剂。
高愈明为我国近代民国时期颇有名望的医学大家。他的学术思想影响极大,堪称“辽派中医”传承典范,值得深入研究,高愈明老先生所著《脉理溯源》和《灵兰真传》两部书,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此次整理研究出版,以《脉理溯源与灵兰真传》冠名。以出书和成稿年代为序。前书《脉理溯源》主要是强调脉象与经气实践理论相结合;后书《灵兰真传》是强调经脉病与临床辨证施治原则,并对主要治疗方法进行了探讨。本书反映了高氏的生平经历和学术思想,为后人留下宝贵的中医药文化遗产,为丰富中医药学理论,培养人才,辽派中医传承做出了卓越贡献。
本书选择50首经典名方,以名家医案为先导,在分析医案的基础上解读方剂。本书对方剂的解读注重组方结构和立法之间的关系,注重方剂适应证与方剂结构之间的关系,注重同类处方之间的细微差别,包括类方比较,后附学习启示、创方者的背景资料等相关知识,帮助读者深入感悟中医思维,准确理解方证。
本书为陕西省名中医杨秀清主任医师从医四十余年的学术经验集,系统介绍了杨秀清教授对中风、偏头痛、眩晕、失眠、痹证、黄汗、脏躁、心悸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其他内科疾病的诊治经验。整理、总结了杨秀清主任医师独创的用于治疗中风、偏头痛、眩晕等疾病的处方制剂,并结合典型医案详细分析。全书资料丰富、内容翔实,可以全面概括杨秀清主任医师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本书可供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者和广大中医药院校学生学习和借鉴。
《鼠疫汇编》是现存最早的具有系统性的中医治疗鼠疫专著,由清代罗汝兰(芝园)所撰。其详细描述了鼠疫的症状,系统阐释了治疗鼠疫的理法方药,并改王清任所立解毒活血汤为加减解毒活血汤,随症加减治疗鼠疫,颇有疗效,为后世医家所推崇。《温热逢源》为清代医家柳宝诒所撰,分上、中、下三卷。卷上主要是对《黄帝内经》《伤寒论》有关温热病原文进行注解;卷中是对周禹载、蒋问斋、张石顽、吴又可等医家关于温热病论述的辨正;卷下为作者对伏气温病病因、发病和证治的详细论述。本次整理选取底本版本精良,对书中条文进行注释
总结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诊疗经验,是继承发扬中医药,提高中医师临床水平的重要举措。《诊余心汇——内分泌疾病中医诊治十二讲》一书汇集整理了江淮名医方朝晖老中医的主要学术思想和临床诊疗特色。书中对临床常见的内分泌类疾病的诊断、治疗、组方用药进行了详细的叙述,并附方解和显效医案,全面实录了作者对于该类疾病的中医辨证诊疗思路和用药特色。
《微纳米中药制剂研究与应用》从传统中药散剂出发,引入先进的纳米药物学理念,采用材料化学工程、生物药剂学、数据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手段,构建微纳米尺度中药制剂的理论与技术体系。内容涵盖:①微囊、复合粒子、脂质体等中药微纳米粒的超细粉碎,膜乳化,喷雾干燥,有序介孔材料等多种制备及表征方法;②多种基于微纳米中药粒子的新型给药系统(肺靶向干粉吸入剂、经鼻脑靶向吸入剂等);③与微纳米尺度中药制剂相关的药理学、毒理学和药代动力学研究;④新型中药微纳米制剂技术和药用辅料制备技术。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全书共收载药物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并按药物的功效和主治分为上、中、下三品。本书作为《神农本草经》的通俗读本,在保留原著原有体系的前提下,集注释、导读于一体,并从现代药理研究成果和临床实用研究价值入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每味药物进行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