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七章,内容包括:导论、微课研究现状概述、微课的基本认知、微课程的开发与应用、微课的类型与结构、智博微课、微课程研究成果。具体内容包括:微课对教师教育观念的挑战;微课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微课对家长教育观念的挑战;关于微课基础理论的研究;微课国内外研究现状;关于微课程概念的研究等。
本书以深化博物馆学理论研究及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发展保护技术为目的,首先从博物馆与博物馆学的基本理论入手,系统总结了博物馆与博物馆学的相关概念及相关研究的发展历程、体系内容等,解释了博物馆学新视野下文物保护与管理的意义,明确了本书的逻辑起点。在此基础上,对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展开深入研究,以文物保护的基础知识为切入点,分别论述了各类文物的保护技术;然后将数字化技术引入文物保护领域,展现了新技术在文物保护领域的优势;最后论述了文物管理的标准化、法治化。
群众文化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的建设和发展有利于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随着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群众文化的相关理论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基于此,本书对群众文化进行了详细介绍,全书从群众文化概述出发,阐述了群众文化管理、群众文化工作、群众文化队伍的相关内容,并论述了其创新与发展。接着介绍了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分类与特点,并详细论述了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实施与辅导。最后,分析了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群众文化建设。
本书立足于数字化博物馆的基础理论研究,从数字化博物馆的相关概念出发,介绍了数字化博物馆的建设内容,并就博物馆数字资源的层次化描述、展示系统、常用的三维技术与资源保护技术、组织形式与管理方法做了具体阐述,然后以中国大学数字博物馆为例,介绍了博物馆数字资源的分布式管理系统,最后从具体实践角度出发,分析了通化市博物馆、江西省博物馆、常州博物馆及浙江省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
一直以来,从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到戏剧舞台、电影荧幕上的主角,英雄传奇或英雄故事深入人心。但直到今天,人们尚未就英雄主义的价值问题达成共识。德国文化社会学教授乌尔里希·布吕克林,从文化社会学的元视角,以巧妙的论点和优雅的笔触,探寻英雄在当代社会文化中的地位。通过探讨西方的漫威英雄、体育明星等文化现象,认为英雄崇拜是后英雄社会中的一种文化技术,具备自身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后英雄时代:一幅时代画卷》涉及对近代英雄主义的反思、英雄故事的叙述模型、英雄化的愿望和去英雄化的
北京大学与耶鲁大学博士研究生交流项目,是北大文科一个同世界一流大学保持了 20 年之久的机制性联合培养最高档次人才博士研究生的国际合作项目。2003年,北京大学外事主管领导发起耶鲁大学日活动时,两校领导和国际合作部门共同促成了这个项目的诞生,并由美国当代著名的中国史研究专家、汉学家、中国学大师史景迁(Jonathan Spence)教授亲自主持并筹措项目经费。多年来,该项目惠及北京大学的历史学系、中文系、哲学系、外语学院、国际关系学院、政府管理学院、社会学系、法学院等院系共29名博士研究生
《小学生中华经典诵读选编·六年级 (第二版)》采用彩色印刷,正文全文注音,根据新课标要求,内容分学期编排,旨在引导学生在小学阶段诵读中华经典而编选。读本每年级一册,共六册,分为经典诗文、经典名句、蒙学经典三个板块。六册共收集中华经典诗文396首(包含课标建议的75首);先贤经典名句338句;还选编了《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朱子家训》《千字文》《笠翁对韵》《增广贤文》以及《大学》《道德经》等内容。六年级分册含古诗文59首(篇)、名句59句,读经学堂选编了《道德经》(29—81章)。
《声誉经济:文化奖、奖品与文化的流通价值》是目前学术界唯一一部梳理了包括文学奖在内的所有主要文化奖的历史,并对现代文化奖项进行系统研究的学术著作。从公元6世纪历史上最早诞生的奖项及其在文学、文化、艺术领域的扩散,到20世纪以来各类文化奖的飞速增长,作者英格利希展现了一幅文化奖历史的全景图,梳理、分析了各种奖项的设置、管理、运作及其文化影响,解释了文化奖盛行的各种内外部复杂因素。此外,基于对奥斯卡电影奖、格莱美音乐奖、诺贝尔文学奖、布克文学奖、普利策文学奖等国际重大文化奖、文学奖等大量案
乓球是我国的“国球”,其具有竞技性、健身性、娱乐性等特征,具备强身健体、愉悦心理、提升智力、促进社会交往等功能,在高校深受大学生喜爱。本书主要围绕高校乒乓球教学改革与乒乓球课程思政建设展开研究,首先分析高校乒乓球基本知识和教学理论;然后调查分析高校乒乓球课程建设与教学现状,提出改革意见;最后在课程思政引领下探讨高校乒乓球课程思政建设、高校乒乓球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以及高校乒乓球课程教学实践指导。本书结构严谨,逻辑清晰,内容丰富,对改善高校乒乓球教学现状、提高乒乓球课程思政水平以及培养大学生
本书从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研究背景谈起,总结了幸福观教育的研究背景及核心价值,指出幸福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由于感受到人生价值的实现而得到的一种精神上的满足,而幸福观则是人们关于幸福目标、幸福手段、幸福标准等问题所持态度的观念系统;提出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必要性,并试图从当今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存在的问题入手,在分析其原因的基础之上,结合大学生独特的思想和心理特征,提出加强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其依托丰厚的教育资源,构建全方位的立体教育格局,从多角度、多层面进行文化育人和思想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