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实施效果为研究背景,基于资源基础、公共服务供给以及行政价值变迁等理论,以湖北省16个省直管地方政府为研究对象,建构具有本土化特色的评估指标体系和有关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差异性的结构比较分析架构。本书综合运用量化与质性分析方法,比较分析不同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结构特征及类型,探讨其差异性生成的因果机制和实践运行逻辑,为重塑和优化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体系提供理论依据,对于推进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研究与发展具有基础性理论意义。
本书从基层治理现代化视角审视和探讨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理论、方法与路径。全书分为六章,内容包括:从碎片到整体: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需要与资源子系统;从脱嵌到嵌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主体与结构子系统;从平面到立体: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方法与手段子系统;从单一到综合: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目标与结果子系统等。
全书分成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基础理论的建构,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在第四次工业革命和第五个现代化的宏大时代背景下,审视数字政府建设及其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影响,尤其在国家与社会的总体分析框架下,从“技术赋权”和“技术赋能”两种视角,阐释数字时代治理理论的演化逻辑,阐释治理能力、要素、形态等的**动向。第二部分,政府数字化转型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包括第三章至第六章。系统梳理数字政府相关的技术和功能后,重点探讨数字政府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系,尤其是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省域治理现代化和市域治理现代化的影
本书主要运用社会生态系统治理、社会心态和全面风险治理等理论构建了一套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进而全面评估分析中国社会稳定风险的实际情况,并结合社会冲突、社会矛盾理论对社会冲突演化路径、社会矛盾预防模式进行专题研究;此外,还利用民本与“和合”思想,提出了中国合和式社会稳定风险治理的相关战略思路、运行模式及政策措施等。
本书立足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新科技革命、第四次工业革命和新全球化“多重叠加”的时代背景,对给现代社会带来深刻变革的新兴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信息技术、区块裢技术等进行了理论、案例及对策等多维度研究,聚焦新兴科技发展尤其是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等给社会治理、国家治理领域带来的新议题、新挑战,对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等“四化”的政策意涵进行了深入解读。本书首先从文明演进视域中的技术、社会和现代性重构、新科技革命与社会治理现代化、全球化与社会治理的西方演进脉络、中国传统社会的现代转
本书以友成“三A三力”社会创新评估框架为基础,撰写了8个社会创新案例报告。通过将评估方法融入创新案例,一方面,试图做方法论的创新,发展出定性的案例评估的方法体系;另一方面,这一评估体系同时也是一套指导手册,指导各个主体,各个领域的社会创新为什么做、做什么、以及怎么做。目前完成的案例集只是“社会创新案例库”建设的第一
本书围绕防范和化解社会风险进行研究,基于社会治理共同体理论、协同治理理论、韧性治理理论、风险管理理论和公众参与理论构建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在分析新时代防范和化解社会风险面临的困境的基础上,对社会风险的成因和机理进行了研究。以第三方介入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防范和化解社会风险的案例,探讨从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强化社会协同治理、完善社会韧性治理、创新社会风险管理和加强公众参与实效性五个方面提高防范和化解社会风险的效能。
本书阐述了事业单位建设文化协同的意义和思想理论基础,介绍了事业单位建设、发展和改革的历史,分析了事业单位改革过程中组织变革与文化协同的关系,事业单位建设文化协同面临的体制和机制;探讨了事业单位建设中出现的文化冲突的消弭,事业单位建设文化重塑的程序、模式和系统,期待事业单位通过文化协同的方式,达到有效管理、推动建设、重塑形象、振奋精神的目的,为事业单位承担中国特色公益服务建设重任贡献绵薄之力。
本书以大数据视角下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系统性研究和分析大数据国家治理的一系列理论问题,研究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事关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若干重要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如大数据有关理论的基本认知,西方国家治理理论、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及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理论的分析,大数据对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价值,大数据时代推进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发展现状、具体实践、存在问题及战略举措等,进而总结提炼出大数据和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有机融合的现实路径,以期可以更好地为推进我国大数据国家治
本书以国家治理实践为切入点,贯彻落实绿色、协调发展理念,对国家发展规划战略分析与实践认识、国家治理的多维协调发展能力评价、农业现代化的绿色发展模式与进程评价、国家水治理评估体系、国家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模式与进程评价、流域初始水权分配模式与多层递阶决策方法、京津冀协同发展评价体系、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评价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