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研究黄薄宪外交活动及其思想的学术专著。全书共分为六章,从宏观和微观等角度来论述黄薄宪的思想和具体实践,借助部析其思想形成的背景、内涵和启示,既揭示了其思想对近代中外关系乃至国际关系发展的启迪意义,又指出其对湖南新政、维新运动的重要景响。该书旨在论述包括黄遵宪在内的近代外交家的活动所共同诠释的精神,即中国人独立自主的和平思想,有助于读者了解中国近代外交史,并传承和发扬先贤对祖国富强和世界文明和平的信仰。
本书收录了国内政党政治研究领域来自各大高校、研究所等30位专家学者对于“国外共产党及左翼政党的现状与趋势”及“有关国家政党政治的特点与成因”两个研究领域的23篇佳作。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内世界政党政治研究的学术动向和前沿动态,是浙江(嘉兴)中外政党研究中心与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世界政党研究所、深圳改革开放干部学院共同举办的“中国共产党百年与世界政党”和“国外共产党现状与趋势”两次高端研讨会的智慧结晶。
本书围绕中国对外政策与中美关系、美日印澳四国机制、传染病应对等热点议题组稿,收录了《具有当代中国特色的政党外交——纵论党的对外工作一百年》《拜登的中国困境》《上海合作组织在创始成员国中的印象》《中巴经济走廊面临的安全风险和应对思考》等十余篇文章。
本书共分七章,主要内容包括:乡村振兴的意义和要求;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乡村经营制度的发展;农村乡村生态环境的改善;乡村产业体系建设;乡村文明的概念;乡村文明建设的路径。
本书基于“嵌入性”概念和理论发展脉络,建构了农民工永久迁移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的新的分析框架——城市嵌入性对农民工永久迁移意愿的影响。城市嵌入性包括城镇劳动力市场嵌入、城镇社区嵌入和城镇文化嵌入三个方面。这一分析框架强调,农民工永久迁移意愿并非简单是个体对经济社会收益的理性追求,也并不仅仅取决于外在结构和制度安排,而是取决于个体条件与社会结构的互动结果。
由于中国治理规模的庞大以及社会现实的高度复杂性和异质性,决策者很难通过制定一套细致周密的政策实现对国家的有效治理。为充分调动地方积极性,中央政府在制定政策时通常留有一定的弹性空间,这也使地方政策执行效果千差万别。影响政策执行绩效的机制为何?究竟是执行主体所具有的资源禀赋,还是其所处的组织与社会环境更能影响地方政府政
国家治理转型是国家强制性权力向国家基础性权力过渡的过程,但国家基础性权力的提升需要以发育成熟的基层社会(村民社会)为基础。如果缺乏具有自治能力的基层组织为依托,国家基础性权力会重新寻求国家强制性权力的嵌入,从而造成国家治理能力转型的困境。要化解项目治村的实践困境,核心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关键是充实国家基础性权力建设的社会基础,根本路径是构建具有自主与自治能力的现代村民社会。国家基础性权力视角下的村民社会建设,需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一是合理确定村民自治单元,二是培育现代化的村民自治精神,
该书是中央马工程重点教材,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办公室统筹组织编写,是第一部全面系统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全国高校思政课统编教材,由导论、结语和17章正文组成,各章均设有学习要点、本章小结、思考题及总书记金句、知识拓展、图表等多种形式的辅文。全书首先从导论展开,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出总体概述,论述了思想的时代背景、主要内容、历史地位等,引导学生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之后五章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
本书从现实中国家高度重视高等职业教育出发, 通过对高等职业教育价值认同的历史梳理, 以及对政府、高等职业院校、用人单位和学生等主体的现实考察, 总结提炼了不同时空下高等职业教育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的特点和规律, 以及高等职业教育价值认同存在的问题。运用文化视角, 分别从制度、行为和观念文化的三个层次分析了高等职业教育价值认同问题产生的深层文化根源。
本书从认知心理学视角,运用多种方法特别是认知心理学的微观研究方法,以认知机制为切入点,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认同的认知机制为对象,在借鉴国内外认知心理学及相关理论和有关认知机制实践的基础上,科学界定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认同的认知机制,精心梳理出其研究的理论依据,理性概括实践的经验教训,建构起包括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认同的认知机制结构、功能及运行在内的理论体系(从微观上探讨马克思主义大众认同生成的认知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把握其规律性,揭示马克思主义大众认同何以可能),并以此为工具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