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立足中国社区发展实践和趋势,本形成关于中国社区建设和发展的经验模式和有益思路,有利于进一步优化社区治理,进而推进中国式社区现代化发展。立足中国社区发展和治理,本书提出:一是应突出党建引领,由各级政府及时总结经验、调整相关制度条例,建立对社会组织的长期合作机制和年度考评机制,推动法治建设、政策落实以及工作队伍保障,以正位、赋权、补短、整合的“四位一体”社会参与途径破解老旧小区物业管理难题,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完善与治理能力提升;二是立足新发展阶段,应以打造低碳宜居城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
本书是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二十大之后最新的研究成果出版。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在我国的社会保障养老,社区发展,城市贫民等问题上进行针对性调研并逐步取得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根据我国当前发展的规划和基本政策,对研究成果讲行方向性的综合规划,使之更完整/更具体系性和逻辑性来呈现给读者和国家各机关部委,综合为国家政策实施、战略发展献计就策,因应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乡村振兴战略以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的综合部署和战略发展,国家部委的研究机构责无旁贷直面发展所需攻坚克难的问题,我国处于发展
本书围绕农村社区如何通过资产建设促进乡村振兴的问题展开,研究目标在于试图构建资产型乡村振兴的理论分析模型,并为乡村振兴提供社会政策建议。本书的研究问题可细化为三个具体问题:(1)资产型乡村振兴为什么能够产生,产生的背景与福利理念是什么?(2)资产型乡村振兴是怎么产生的,产生的过程与主要内容是什么?(3)资产型乡村振兴有什么作用,它对农村社会政策转型有何功能?
社区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承载体与基层场域,也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基本单元。实现社区治理的高质量发展,关键和抓手在于党建引领公众参与。本书论述了党建引领公众参与社区治理的理论渊源、演进历程、政策体系与实践形态。探索了媒介融合与数字赋能公众参与社区治理的创新方式,提出了面向中国特色社区治理现代化的实践路径。力图形成较为系统的党建引领公众参与社区治理的理论体系与实践研究。
先民对自然节律的把握,其源起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通过对《夏小正》《诗经·七月》《逸周书》《管子》《吕氏春秋》十二纪,以及各种出土材料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自先秦开始,民众对月令经验的总结和积累日益深厚,官府以时序政的模式不断成熟,知识精英也从不同层面推动月令文化品质的提升。这为《月令》被采择编入《礼记》,实现由诸子百家言向经学的跃升奠定了基础。汉代倡行以经治国,在行政改良、法制损益、礼制改革等方面,不断援引《礼记·月令》,从而将天子施政的立意,从朴素的因
本书收录著名历史学家、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祝总斌教授关于中国古代政权与学术的论著十余篇, 从皇权、宰相、吏胥、取士四个角度, 选取《略论中国封建政权的运行机制》《试论我国封建君主专制权力发展的总趋势--附论古代的人治与法治》《正确认识和评价八股文取士制度》《〈四书〉传播、流行的社会、历史背景》等, 论述中国古代政权与学术的一些特点, 对中国古代的最高权力、国家治理、官吏来源等重要问题, 分层次地进行了探索; 另外收录作者关于《史记》的文章四篇, 尤其是对《史记》的“崇儒”与“颂汉”问题,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北宋哲宗、徽宗朝(1085-1125)的政治史。为避免将政治史简化为政治斗争史,本书从政治体制与政治文化入手,重新梳理了北宋晚期纷繁复杂的政治演变过程,进而试图理解中国古代王朝政治的特质。首先,全书始终围绕宋代“士大夫政治”这一大主题,说明其多层次的理想在北宋后期政治实践中逐渐异化的过程,而前人多所强调的党争、腐败等北宋晚期的政治困境,就是这一异化的副产品。其次,本书从技术与观念的层面,说明了帝制政治在北宋晚期展现的弹性与多元性,而非某种固定的趋势,这也是为了跳出泛论君权强弱大小
本书是青少年蓝皮书的第九部,基于第11次调查数据和本领域专家学者的专项研究,对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的最新情况进行了报告,对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的有关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对有关区域的情况进行了专题报告。本书结合最新专项研究,重点对中国未成年人网络行为、网络社交、网络素养、网络文化等最新情况进行了报告。结合历年调查数据,分析了教师和家长两个维度对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的认知及态度变化。同时,对张家港市和广州市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现状做了深入研究报告。本书还针对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的重要问题进行了专
本书将儿童福利界定为客观福利和主观福利两方面,以福利治理理论作为分析框架,通过量化研究探讨国家、社区、志愿组织、家庭等不同主体的福利供给、农村留守儿童的福利获取与主观福利之间的关系,通过质性研究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的福利获取现状及不同主体的福利供给困境,从儿童福利政策和家庭政策体系的构建、福利供给机制的完善以及城乡福利均衡供给等方面,为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福利水平建言献策。
本书结合司法行政戒毒系统教育矫正工作的职业特点和岗位需求,对教育矫正的基础知识与实务操作进行了较为全面而系统的阐述。具体内容包括:教育矫正的概念界定;教育矫正的主要特征;教育矫正的基本原则;教育矫正的工作任务;教育矫正的机构设置;教育矫正的队伍建设;教育矫正的工作流程;法律常识教育的教学目标;法律常识教育的教学内容;法律常识教育的教学方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