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以可行能力理论为基础,对特大城市流动人口的获得感进行量化研究的学术著作。提升获得感是保障和提升民生的重要方面,而特大城市中的流动人口恰恰是中国快速城镇化过程中获得感最容易被剥夺的人群,因此流动人口的获得感是监测社会公平与社会发展成果共享水平的重要指标,当前,学界关于流动人口就业、社会保障、定居意愿、社会融入、生育意愿等方面的研究较为丰富,但是,对流动人口获得感相关议题的研究仍然较为匮乏。故而对这一议题展开深入研究,能够进一步拓展流动人口研究的内容体系,充实流动人口研究的知识体系,也能够
本书主要从医疗保险视角构建流动人口健康不平等测量框架,利用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以及相关统计数据,全面测量医疗保险导致的流动人口健康不平等,并分析医疗保险视角下流动人口健康不平等形成机制,评估目前流动人口相关政策的实施效果,对中国流动人口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并提出中国医疗保险制度和流动人口医疗保障选择的优化策略和建议。 本书共有九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章至第三章)主要介绍了研究的背景意义、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第二部分(第四章至第七章)主要为实证研究,分析流动人口健康不平等的水平、影响
数字新媒体已经渗透进我们生活的各个情景,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既有的传统社交方式。如何理解微信朋友圈的点赞行为?为什么父母与孩子之间会因为表情包产生分歧?在亲密关系中的伴侣能否查阅对方的手机内容?我们是否愿意添加陌生人的微信号?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在工作、生活和学习等各种情景中不断面临着这些问题,而这也引发了很多的困惑、焦虑或者希望。本书作为国内第一部聚焦数字时代人际传播的专著,综合新闻传播学、社会学、人类学、计算机人际互动等各学科的理论资源,为我们理解、分析和解决相关数字交往的议题提
看是人类的本能,在诸多感知世界的手段中,视觉途径最为直观。本书描述了在身体和信息的双重流动成为常态的新媒体时代,个体扮演了社交媒体传播的主体,个体自我表达、社会交往与建构关系的动机使个体成为良好的中介,其观看、分享与互动既呈现了丰富的文化细节,又在有意无意间带动了跨文化的体验和认同。故此,本书提出“视觉社交”概念并将其视为一种跨文化惯习,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在这种惯习影响下以影像为中介产生更多联结,进而通过多元化的表达实践参与到跨文化传播场域的重构中。
郑杭生先生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学重建的重要领导者之一,也是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学科重建的奠基人,为我们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遗产。为纪念著名社会学家郑杭生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特设“郑杭生社会学大讲堂”,邀请社会学界及其他社会科学领域顶尖的领军学者如赵鼎新、周飞舟、王春光、何雪松等莅临演讲,以期活跃学术氛围、开阔学术视野、促进学术交流、深化学术研究、繁荣学术文化,持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学的发展。本文集收录了“郑杭生社会学大讲堂”第三十五讲到第五十讲的16篇演讲稿,内容涉及社会学理论及
郑杭生先生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学重建的重要领导者之一,也是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学科重建的奠基人,为我们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遗产。为纪念著名社会学家郑杭生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特设“郑杭生社会学大讲堂”,邀请社会学界及其他社会科学领域顶尖的领军学者如林南、张翼、田毅鹏、张文宏等莅临演讲,以期活跃学术氛围、开阔学术视野、促进学术交流、深化学术研究、繁荣学术文化,持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学的发展。本文集收录了“郑杭生社会学大讲堂”第十六讲到第三十四讲的17篇演讲稿,内容涉及社会学理论及应用
本书探索横向物流协同的内生机制及其对区域发展水平的影响。首先,研究横向物流协同效应,总结协同形式和绩效评价体系,分析协同对绩效的影响;然后,从缘起和演进两方面分别研究协同机制。基于服务生态系统理论的价值共创视角阐释内驱机制,说明企业进行横向物流协同的主观原因;基于竞合理论解释计划、伙伴选择、信息沟通和价值共享四大运作机制,揭示横向物流协同成功实施的保障因素,并分析“二律背反”的动力对部分运作机制的影响。最后,测评中国六省市物流服务提供商横向协同程度,比较区域物流发展水平,并跨层次剖析两者之间的关
与市面上所能看到的其他会议管理类书籍不同,本书对会议效率本质有深刻认知,针对汇报会、专题讨论会、决策会等常见会议的开法从理念和实操两个角度进行阐述, 经过多年实践打磨, 目前在中型、小型企业实际经营中已经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实务是书中大头,从第三章到第九章,为了便于实操,每章都按照"前期准备”、 "中期进程”、"后期跟进”、"理念”、"tips”、"周一清单 ”六个部分展开; 从第十一章到第十三章, 书中对"三一会议法 ”的三个重要角色分别做了说明。
本书是基于作者长期的课题研究和论文发表的基础上,围绕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流动的特征,基于移民经济学和经济增长理论,利用微观调查数据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城市流动偏好进行较深入的研究。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1)微观层面,基于成本-收益理论,利用修正的多元选择模型分析农业转移人口“大型城市”偏好的内在机制、影响因素和特征;(2)基于用脚投票理论,利用样本选择模型比较不同类型城市内收入、公共服务和就业机会等对农业转移人口二次流动的影响,揭示农业转移人口“二次流动性较强”偏好;(3)
全书共分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理论篇,从完整社区提出的时代背景出发,全面总结什么是完整社区、社区的由来及相关理论研究,并对新时期社区发展的趋势进行展望;第二部分实践篇,在作者参与的多个完整社区案例中,按照“既有社区、新建社区”两个类型选取六个典型案例,从实践层面总结完整社区建设的重、难点和先进经验;第三部分探索篇,主要内容涵盖完整社区建设技术指南和全过程工作指引两大板块,其中技术指南包括完整社区划定、社区体检、建设标准、场景营造等建设要点及规划编制方法,工作指引从“策、融、规、建、营”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