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朝忠是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其从医约六十载,孜孜求索,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以中医内科、儿科、皮肤科见长,在治疗肺系疾病、肾脏疾病、脾胃疾病、心脑疾病、皮肤疾病等方面颇有建树。本书是毕朝忠学术经验继承人对其学术思想、临床经验的总结。为方便读者学习,编者还对毕老治疗部分病证的经验及选方用药特色做了较系统的介绍,精选了部分临床医案。
本书主要介绍医学科研特别是中医学科学科研的思路与方法,旨在使中医药专业学生增强课程思政意识,掌握医学科研的思维方法和基本程序,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对医学科学研究的兴趣,以及对本专业的热爱。本书内容主要包括中医药科学研究发展历程与重大成就、科研选题策略与方法、基础医学研究的常用方法、临床研究常用的设计方案和设计方法、中药研究新技术、中药新药申报的方法与规范、循证医学思想及其核心研究方法、医学科研论文写作、科研课题的申报以及研究生开题报告撰写等科研思路与方法。相关内容体现了继承中医药基础上,融合
本书是“龙江医派现代中医临床思路与方法丛书”之一,是对龙江医派中医文化的重要传承与发展,书中内容翔实、结构清晰,详述了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针灸辨治思路与治疗方法,并较为全面地整理了龙江医家针灸治病的理念和临床经验,着重突出了针灸疗法在疾病治疗方面的特色与优势,旨在帮助临床医生尤其是年轻医生建立中医思维方式,迅速地掌握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辨证要点与针灸治疗方法,进而提高临床疗效,具有广泛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本书主要从中医药信息处理中的科学问题着手,着重论述了中医药健康稳态与中医药信息处理之间的关联关系。第一章主要阐述认识、现象、整体、时间四个中医药信息的主要特点,讨论稳态的表现;第二章主要从尺度与维度两个核心科学问题入手,讨论稳态构建的问题;第三章从规模、同步、组织、相似四个内涵探讨稳态实现的机制;第四章尝试分析人类与计算机的个体思维在中医药信息处理中起到的作用和获得的突破,讨论稳态认知的形成;第五章从个体与关联这两个中医药信息处理中最基本的出发点展开讨论,加深对稳态载体的认识。最后讨论了这些科学
本书聚焦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问题,逻辑主线为健康服务需要→ 服务功能→服务能力。居民的健康服务需要是能力的根本前提,与需要相匹配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功能是理想状态下的能力,因此首先将居民健康服务需要论述清楚、提出基于需要的服务功能,然后再具体讨论能力问题。本书一共包含六章,第一二章分别关于健康服务需要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功能,第四至六章则关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第一章从健康服务需要的本质出发,解释居民健康服务需要是什么,并进一步提出健康服务需要的结构,然后提出社会环境的变化导致居民健康服
联合肝脏分隔和门静脉结扎的二步肝切除术(ALPPS)为肝脏外科近10年来的重要创新之一。该术式由德国学者Hans J.Schlitt在2007年偶然发现并创立。该术式可以使既往那些因为剩余肝储备不足而无法手术切除的肝肿瘤病人在短期内获得手术切除机会,极大地改善病人的生存预后。本书系统阐述ALPPS的发展史、现状与进展和应用解剖,详细阐述ALPPS的适应证、禁忌证及术前评估,ALPPS的经典及各种改良术式的施行方法和围手术期的管理,ALPPS与传统二步切除手术比较、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术后复发
本书基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组织的“零壹科学沙龙”医工交叉专题研讨活动,在11篇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年拔尖人才基于各自取得的阶段性科研成果所做的科普报告的基础上整理、集结而成。全书主要涵盖了组织工程蚕丝新材料、植介入医疗器械中的生物力学、骨软骨仿生支架、生物医用可降解电子器件、运用人体免疫系统对抗各种疾病、ECMO、从生物视觉到医用机器视觉、神秘太赫兹、微纳机器人、飞秒激光、手术机器人等内容。 本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医学与工程领域深度交叉融合的科技知识,适合广大科技爱好者阅读,也可作
类器官技术在近年来迅猛发展,是目前国际生命科学领域中最前沿的研究热点。本书内容丰富、数据翔实、条理清晰、结构合理为基本要求,涵盖了类器官的起源、构建原则和方案、工程化制备、评价表征、机制和效应探索以及临床应用等方面的前沿进展。本书的出版对了解类器官技术从基础到应用发展的全貌,推动我国类器官行业发展,促进其在生命健康领域的转化应用,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也具有重大的经济价值和深远的社会意义。本书可为生命科学、医学、材料科学、生物医学工程等多学科交叉领域的广大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
及时发现具有高临床价值的生物医学成果、促进其尽早转化,对于科研资源分配、科学政策制定以及人类健康促进等具有重要意义。生物医学论文是生物医学研究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因此对其进行及时、合理的临床转化分析十分必要。如今数量庞大、增长迅速的生物医学论文,一方面为其临床转化分析提出了挑战,另一方面也为生物医学论文临床转化分析理论和方法研究提供了充足的数据资源。本书从转化过程的视角分析了生物医学论文临床价值的显现机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三个生物医学论文的临床转化分析理论框架。在方法和实证方面,
本书分方剂和中药两部分。方剂部分共精选经方、验方980余首,按其功能效用分类,分别介绍其组成及用法、主治和临床应用;中药部分共精选中药540余味,以表格形式阐述,包括性味、功能、主治病症和常用剂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