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是中国渊源最古的典籍之一。其文本佶屈聱牙,向称难读,而在流传过程中,又历经秦焚书、汉今古文聚讼、东晋伪古文淆乱、唐天宝改字等项厄难,以至原本面貌隐晦,成书过程亦不得其详。清华简《书》类文献的发现,为《尚书》研究带来了新的契机,学界围绕简本与传世本的对读,《书》类文献的成篇、纂集与流传等问题,发表了许多研究成果。但是,在《书》类文献的文本层次厘析、经典化的过程等方面,仍缺乏深入的研究揭示。本书系统讨论以上问题,路径约略有四:一是基于文本细读和出土材料佐证,展开文本层次分析,提出“共时文本”
本书包括宋元时期《尚书》学著作三种,可以看出宋代《尚书》学的发展。 《书传》十三卷,北宋苏轼撰,始于初贬黄州时期,历惠州和儋州而成。此书究心经世,多不采旧注,重在贯通,甚或引汉唐兴衰事为证,对宋代经学研究有很大影响。有时也失之武断。以《四库全书》本为底本,以《学津讨原》本为校本,参校以《四库全书荟要》本。 《书疑》九卷,为南宋著名学者王柏的最有代表性的学术著作,王柏认为《尚书》今文各篇多错乱,因以己意厘定。有些颇有说服力,如认为《尧典》《舜典》、《益稷》《皋陶谟》分别本为一篇。今以最早的《通志堂
中华文化的根底在五经,礼乐文明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四书涵养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是平民百姓安身立命之本。诸子以及儒释道的争鸣,表现出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内在张力与融合取向。中华文化的核心问题是天人之际与性命之源。中华文化也是学习的文化,有深厚的“劝学”传统,人文教化、做人做事之道是文化传承的主要内容。中华文化不仅内涵丰富,而且在治世传统中形成了灿烂的制度文明。王道仁政是儒家的社会理想,也是现实批判的精神武器与终极目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复旦大学陈正宏教授从《史记》中选取最具警策意义、影响后世深远并接近今日生活的“百句”,加以解释扩展,化专深的学问为雅俗共赏的语言,为普通读者提供了关于《史记》的一个精读本,读者可以借此了解、掌握和领悟经典中所含括的社会文化意义与先贤的哲思,同时也可使读者反观自身,深入思考人生和世界,从经典中收获愉悦和智慧。
本书从“李顿调查团”核心议题出发,探讨九一八事变、国际联盟、新史学、伪满洲国、一·二八事变、东北海关等研究话题,提出五个学术观点:(1)九一八事变是一个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2)中国共产党在九一八事变后坚定地站在抗日民族伟业最前沿;(3)日内瓦国联和联合国档案馆藏李顿调查团档案是深入九一八事变史研究的突破口;(4)一战后国际秩序的局限性限制着李顿调查团功能的发挥;(5)李顿调查团及其报告书深刻影响着东亚秩序乃至国际秩序。
本书基于南京大学“拉贝日记与和平城市”项目团队2021年国际科考成果,以口述史采访的材料为主要内容。团队围绕《拉贝日记》的发现、出版、翻译以及传播,采访了大量亲历者和见证人。本书将采访实录通过适当的加工呈现给读者,以期让更多人了解《拉贝日记》和其背后的故事。该书的基础是已经拍摄成的纪录片,围绕拉贝的家人、研究者、话剧演员,通过他者的视角再现拉贝的和平与大爱,是一部主题鲜明、形式活泼、贴近青少年读者的和平教育读本。
本书以著名知识人为主角,展现大清衰亡和中国早期现代化,是目前第一本以人物而非事件为脉络的中国近现代史著作,也是第一本全面、立体、真实书写中国早期现代化的专著。 内容严谨,史料丰富,论证充分,文史融合,语言生动,格式规范,创新地采用现代化“浪潮”说,原创地提出中国早期现代化三波浪潮,注重突出经世致用、大变局、现代化,“借人明史”贴近现实,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西周以蕞尔小国取代商崛起渭上,开八百年基业,肇华夏意识端倪,创华夏文化本体,成华夏社会基石,是中国古代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本书围绕华夏国家的形成这一中心议题,整合考古、文献、金文三方面的资料,对西周史上聚讼纷纭的议题,诸如西周的社会性质、封建的本质、商周文化嬗替的关系等,提出了信而有征的合理解说。不仅廓清了20世纪30年代西周史论战留下的疑窦,也在宏观分析时势演变的同时,呈现了西周时期中国华夏的理念,如何在政治体制、经济生活与思想形态等诸多面向上,凝聚为远远超越民族主义和文化共同性的独
本书稿的主要特色在于选取“二重证据法”的研究视角,以边地出土文献和传世典籍中的相关记载为依据,从内、外两个层面全面分析秦汉使者的历史作用和社会影响。为此,作者采取宏观论述与个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力图将其置于长时段的历史背景中予以贯通研究,不仅关注传世典籍和出土文献的差异对比,而且重视对于政治学、统计学、民族学、考古学等学科方法的借鉴和运用,进而尝试为描绘秦汉时代的历史画卷和感受古代中国的社会风貌,打开另外一扇视窗。
本书为作者用九年时间打磨而成,以《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为蓝本,结合近年来的最新史学研究,用通俗流畅的文字讲述唐朝三百年历史,共八卷。
第二卷为《贞观之治》,讲述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年间的历史。贞观出自《易经系辞下》:天地之道,贞观者也。行天地之道,贞观二字展现了李世民的治世雄心。对内,他广开言路、重用贤能,与民休养生息,社会日益繁荣;对外,他卧薪尝胆,蛰伏四年,然后一举打败世仇东突厥,灭国吐谷浑、薛延陀。虽然他在贞观后期也开始享乐,服用丹药,但仍然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