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本邬庆时所著的笔记合集,含 《南村草堂笔记》 《白桃花馆杂忆》《东斋杂志》《穷忙小记》《听雨楼随笔》 五种笔记。邬庆时学识渊博,著述甚多,他在诗歌、历史、散文等方面都有大量研究和创作。他平生最痛恨文字之狱,著书立说,一丝不苟,认为“一时疏忽,千古疑传”,所以他写的文章都很重视材料的真实。
本辑收录的主要文章有: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关于参与改革、研究改革、建言改革的回忆,国家档案局原局长杨冬权讲述的恢复高考故事,民革中央原副主席何丕洁亲历的贵州毕节扶贫开发,湖北教育出版社副社长唐瑾回忆《中国翻译词典》的策划组编与编撰出版,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原常务副院长成曾樾回顾鲁院的办学经过等。这些珍贵史料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内幕,有助于读者从中了解许多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
《定湖笔谈》是清代黄景治所撰的笔记体著作。据黄景治之友谢兰生在《定湖笔谈》序中所言,黄景治喜爱并善于议论,后来耳朵聋了,“不得已舍其舌之鸣而以笔鸣”。本书为黄景治以身世之所阅历、耳目之所闻见所积累而成。谢兰生高度评价了集中文章“当于人心”,“时贤争以先睹为快”,可见本笔记之价值。
本书记载清同治四年正月至光绪五年十月,作者游幕广州、肇庆、钦州、合浦、廉州等地的见闻,涉及当地的自然景观、社会风貌和文人逸事等,于了解晚清广东历史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俞氏客居广东,在粤西时间较长,且历经数地,对粤西观察描绘较为深入。俞氏也多次寓居广州,与粤地文人学者多有交往酬唱,包括陈恭尹、梁佩兰、黎简、冯敏昌、张维屏等。故本书中也记载了不少俞氏的诗文作品和他对其他文人作品的介绍点评。
《清史论丛》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主办的专业集刊,创刊于1979年,是国内史学界历史最为悠久的学术刊物。经过几任主编和编辑部同人的努力,坚持办刊初衷,不断提携、扶助清史研究领域的青年学者,对当代清史研究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2021年开始,被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纳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集刊”,2022年被评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集刊AMI综合评价”核心集刊。 本辑稿件组织了4个栏目“专题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文献研究”“读史札记”,其中
现主要生活在河西走廊的裕固族,是甘肃特有的少数民族,也是具有古老的历史。裕固族先民由明代关西八卫破散、后被明政府安置在祁连山,最终形成为一个具有共同体特性的少数民族。文集收录31篇论文,内容包括“裕固族历史研究”、“裕固族民间文学、民俗研究”、“裕固族史料文献研究”三个方面,对裕固族的历史文化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内容包括“裕固族历史研究”、“裕固族民间文学、民俗研究”、“裕固族史料文献研究”三个方面,对裕固族的历史文化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本集刊自2015年改版后为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方面的综合集刊,服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作为语言文学方面的综合性学术集刊,收录的内容涉及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属的各二级学科的内容,包括语言研究、文学研究(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文艺理论和外国文学等)、文献学等,此外还有书评等内容。主要刊登中国语言、文学等各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旨在加强学术交流、展示前沿成果,推动中国语言文学研究的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本书通过翔实史料、真实场景、严实考证,用生动的笔触记述了1949年国共和谈的历史始末,说明了国民党是如何失去民心,共产党是如何赢得民心、并逐渐走向胜利的,揭示了一个颠扑不破的历史逻辑,人心向背决定了历史的走向,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为总书记反复强调的人民至上理念提供了一个鲜活的历史注脚。
本书选取了20篇河海大学本科生的优秀社会实践报告,从民生社会、思想观念、地域特色、热点问题等微视角出发,采用问卷调查、个案访谈、口述史等研究方法,走进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深入社会的方方面面,以此观察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及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
《中华民国史青年论坛(第3辑)》共有13篇文章,分布于“政治与军事”“经济与社会”“文教与日常生活”三个专题中。从整体来看,本书对民国时期司法系统人事调配、“武力分离满蒙”方针下日本政府的一系列军事压迫政策及其影响、孙殿英西进的前因后果、内蒙古的羊种改良、英资太古集团对中日战事的因应、熊猫成为“国宝”的原因以及时人对熊猫的认知过程等进行了细致描写,涵盖民国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研究的多个侧面,能够提供很好的学习和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