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内容是为贫困高中生及大学生提供持续多年的助学金,帮助他们改善求学条件;同时通过暑期外出研学、科普课堂、员工志愿者探访等活动陪伴学生成长,希望通过努力能让他们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取材于高中生在学习、人际交往、青春期情感、生涯发展等方面的真实困惑,从朋辈、师长、专业人士不同角度,为学生提供具体的方法以及丰富的拓展资料,陪伴和支持学生顺利成长。
本书以2007年来媒介融合的发展历程为话语背景,对视听文本所处的新的文化环境、技术环境做了梳理,并指出媒介融合语境下视听文本的发展所面临的基础性问题,即叙事学问题,以互动叙事概括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和媒介融合语境下的视听文本叙事的核心特征,并以此为起点展开了互动叙事学的探索性研究。
本书主要分为“理论探索篇”“谋篇布局篇”“课堂教学篇”“实践育人篇”“校园文化篇”“创新案例篇”六个部分,“理论探索篇”收录了我们在报刊上发表的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文章,“谋篇布局篇”收录了学校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顶层设计和工作部署,“课堂教学篇”“实践育人篇”校园文化篇”系统展示了学校在课堂教学、实践育人和文化育人方面的做法和特色,“创新案例篇”总结了“一系一品”的思政工作亮点和品牌,每个篇章内容既相对独立成篇又具有内在逻辑联系。
本书分为狼烟四起三校播迁、百折不挠教育救国、允文允武携笔从戎、联大风骨精神永存4辑,收录《千里上课记》《从清华园到长沙临大》《北大在长沙》等文章。
本书分为校风校制:坚毅刚卓,民主治校;三大校长:一人掌舵,两人护航;课堂之上:通识教育,学术自由;教授群像:先生之风,山高水长4辑,收录《西南联大的校风和校训》《西南联大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工作》《谈联大的选课制及其影响》等文章。
该书收集整理了国内外中国学研究等方面的大量资料,采集分析了BBC广播电台、《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和《人民日报》关于中国的报道,梳理了百年来好莱坞大片中的“中国人”形象,细察了西方高校课程如何嵌入价值观念,还调研了加拿大、英国、德国专家、学生和群众对待中国价值观念的认知。在此基础上,该书从学术上剖析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话语体系的关键词及其理论逻辑、考察了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话语建构和传播经验、诊断了中国价值观念国际传播的焦点难点问题及其产生根源,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外传播话语体系构建的策略、机制
本书共收录中国气候传播经典案例76个,包括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及重要人物案例7个,政府案例11个,媒体案例9个,企业案例15个,公益组织案例14个,社会公众案例13个以及智库案例7个。通过这些案例,全面反映了我国政府、媒体、公益组织、企业、公众、智库等单位和个人等“5+1”主体在为气候行动鼓与呼中的责任与担当、探索与创新,也可以看到我国气候传播如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政府单一传播主体发展为多元传播主体的巨大变化。书中鲜活的案例展现了我国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再现了发生在中国的低碳发展
本书特以“云南学前教育资源配置”为研究切入,基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和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从资源视角对云南学前教育的区域水平和区域差异,以及影响区域学前教育的诸多内外部因素进行研究,集中探讨其深层内涵、测度其现实状况、厘定其短板制约、提出其改进策略。在理论上,重新界定学前教育资源空间“协调性”的内涵,具体解析为“区域间学前教育资源均衡”和“区域内学前教育与经济社会条件协调”;在实证中,引入影响区域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的外部条件——个人需求度、政府支持度和国家支持度,并分析外部条件对区域学前
中国电视自1958年诞生至今,已走过六十多年历史。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电视事业从无到有,逐渐确立起这一主流大众媒介的强势面貌。长期以来,电视的文化形塑着人们对社会的想象与认知,也生成了深入生活世界的文化机制,对于整合当代生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理解中国电视,并不仅仅是对其作为一种主流传播工具的审视,更是对使用并且依赖这一媒介的社会群体及其结构秩序、文化表达的认识。本书采用新文化史的阐释框架,通过生活方式研究的视角,以“看电视”建构大众生活方式这一核心线索,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视四十
本书在回顾已有教师课程决策研究的基础上,较为全面细致地诠释了教师课程决策权的内涵、构成要素、来源与特征、运行机制等,并且运用知识社会学、集体行动、社会关系网络、公共性等诸多社会学视角分析了教师课程决策权的样态。在扎根中小学一线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对实践获取的材料进行总结阐述,逻辑严谨地分析了现实中学校教师课程决策权的异化和影响因素。依据有关教师课程决策权的运行机制规律的理论观点和实然现状,从知识建构、集体决策、网络关系和公共生活等四个方面,提出了教师课程决策权的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