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德鲁克目标管理思想的本土化作品,激发员工内驱力,告别焦虑,告别内卷,以自我管理为核心的管理方式。
统计学之所以被滥用、误用,其实是因为它太有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它改变了我们处理问题的方式。
这是一部统计学的史诗。一百多年来,统计学从无到有,以至于蔚为壮观。一部统计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革新现有科学体系的历史。本书深入浅出地描绘了这一历程,为读者奉献了一场思想的饕餮盛宴。
这是一部关于叱咤风云的统计学学霸的传奇故事书。回望那段波澜壮阔的时代,一张张脸孔如流水般掠过。在英国剑桥的某个午后,有位女士声称,把茶加到牛奶里,和把牛奶加到茶里,两种方法调出来的下午
本书使用CGSS 2010至2021年的数据,在梳理了以往对于平等、公平和公平感的相关研究和理论阐释的基础上,采用社会变迁的视角,分析了不同群体公平感的时期变化。研究发现,客观阶层在公平感上的差异变得更符合结构决定论的假设,即高阶层群体的公平感更高,这种时期变化主要可分为2010~2012、2013~2017、2018~2021年三个阶段。本书进一步从隧道效应、结构替换、制度改革、比较扩大、社会流动和文化价值观变迁等多个角度,对不同阶段影响不同群体公平感的机制进行了分析,针对每个角度,本书分别探
当代思想家齐格蒙特·鲍曼,曾与塔林大学首任校长、人文学院教授瑞恩·罗德邮件往来,探讨“现代人的自我”。在鲍曼眼中,自我是理解人类存在处境的关键词,也是我们每个人存在于世界的一种切身状态。某种程度上,“现代史”是一部“自我”的历史。在本书中,鲍曼与罗德全面探讨了“自我”这一热门话题,详细描述了21世纪定义“自我”的文化、哲学和社会条件。他们结合各自的社会学、哲学、文化理论、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展开了广阔的对话。这一场持续的智识交锋,启发了我们关于“当代人如何做自己,如何与现代世界互动”的思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导论;哲学假定与诠释框架;设计质性研究;质性探究的五种取向;五种不同的质性研究;研究的介绍与聚焦;资料收集;资料的分析与呈现等。
本书对马克斯·韦伯的重要社会学思想进行了清晰简明的梳理,不仅指出了韦伯以一种全新的和富于想象力的观点对社会和政治理论的贡献,同时也对他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冷静客观的评价。其中主要关注了韦伯作品中的四个主要成分:社会学研究方法、道德中立和历史解释;有关资本主义的极具影响力的分析;有关统治和政治权力的理论;对阶级、政党与身份群体的分析。
本书为武汉大学“人文社科经典导引”课程教辅用书,为课程授课老师的教学实践案例汇编,包含“为什么读经典”“《论语》与仁性”“《庄子》与天性”“《坛经》与悟性”“如何写(学术)论文”“《历史》与历史”“《斐多》与生命”“《审美教育书简》与审美”八讲。书中展示了授课所运用的小论文、辩论、话剧、音乐艺术、PPT等多种教学形式,力图呈现武汉大学人文通识教育的意义与特色,以及面临的挑战。可为参与人文通识教育的师生提供参考。
本书是一篇文学作品的合集,选编了蔡元培、鲁迅、邹韬奋、朱自清、王国维、许地山、李大钊、闻一多、梅贻琦、梁启超、辜鸿铭、陈独秀、老舍、胡适、刘半农、郑振铎、徐志摩、郁达夫、戴望舒、蒋梦麟等数十位民国著名学者、大家的讲义和演讲等作品。分为文学课和国史课两个部分,共88篇文章。这些关于文史方面的名篇佳作反映了这些大师们的文化观念、文化价值,对今天的我们提高文史方面的知识大有裨益。
统计学习是一套以复杂数据建模和数据理解为目的的工具集,是统计学的一个新领域。本书出自统计学习领域声名显赫的几位专家,结合R语言介绍了分析大数据必不可少的工具,提供了一些重要的建模和预测技术,并借助丰富的实验来解释如何用R语言实现统计学习方法。论题包括括线性回归、分类、重采样方法、压缩方法、基于树的方法、支持向量机、聚类、深度学习、生存分析和多重检验等。为了给科学、工业和其他领域的从业者使用这些统计学习技术提供便利,书中大量使用彩图和真实数据来说明所提出的方法。每章后还配有丰富的概念性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