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人民艺术家”王蒙先生与中国当代知名学者王学典先生围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等重要专题展开的对话成果的集成。本书分为“如何把握中华文明的特性与未来”“如何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两创’路径”“中国式现代化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三个部分,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什么要赓续传统为视角,从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文明五大特性的重要论述谈起,集中表达了两位名家对于中华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等重大命题的最新思考与见解。
《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研究》是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研究著作。本书先是深入探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价值、衡量标准和内容,详细解读了“两创”方针的内涵、必要性、原则、维度和限度;接着探讨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目标指向、基本任务和环境要素,以及在新时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具体路径和思想、人才、体制、法治等方面的保障机制。最后,本书展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未来趋势,明晰了其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
2023年6月2日, 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发出了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伟大号召。 为了更好地肩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更好地发挥宣传思想文化的作用,《文学遗产》从2023年第4期开始连续组织了文化传承发展的跨学科思考习近平文化思想阐释专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立足中华文化立场,深化中华文学研究等专栏。2024年是习近平总书记62重要讲话一周年,也是《文学遗产》创刊70周年,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赓续和发
1920年代的北伐在形式上是战争,在实质上是革命。经过这场战争,中国从政治到社会等各层面均有深远变动。这一时期,地方社会既有的军政力量在革命过程中不断分合演进,深刻制约了国民政府对地方政治的整合。本书从军事和政治的互动与关联出发,探讨北伐时期地方军政格局演变和政治整合历程,进一步揭示地域社会原有的社会关系与革命阵营内部派系分合的复杂纠葛。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关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伟大时代号召,是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的重要指导,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了新的使命要求。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开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究阐释工作,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切实担负起研究阐释的职责使命,充分发挥组织协调引领作用,认真组织历史学、民族学、国际关系学等领域专家学者从历史与现实维度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进行研究阐释,在《人民日报》《文学遗产》《
本书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知识、主要类型、理论要义及精神品质,真实而深刻地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力求用现代眼光观照传统文化,探求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之路。其具体内容涉及哲学、政治、学术、审美、风俗、科技、器物等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对当代文学史的史学观、逻辑建构、时空观念等理论问题进行宏观阐释,对当代文学史的历史叙述、创作潮流、作家作品进行微观分析,有益于读者全面了解当代文学史的诸多问题,该书的出版将弥补当代文学史系统研究某些方面的空白。
民国时期是中国市政观念和市政理论的发展时期,也是各大城市市政革兴运动走向更大规模之时。市政思想的勃兴,背后是强烈的民族主义、国家主义思潮的促动,市政界人士进行各种市政设计,是为 “民族国家建构”这一大的历史目的而服务的,市政建设因而与“国家建构”发生着深刻联系,市政思想也具有了浓厚的“政治性”。本书不是民国市政思想的综述,而是专就“民族主义视野下的市政思想”这一问题进行分析,主要从市政意识的发端、城市自治与统制、专家与官僚、城市生活的世俗化与政治化、城市文化的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等几个层面的内
中国历史上的传奇时代,盛世繁华的背后,始终隐藏着危机与应对。本书将通过拆解一个个真实的大唐谜案,带领读者进入真实的唐朝。让我们一起深挖真相,走进历史现场…… 本书特色:传统的唐代法制史的研究多集中于晦涩的法律条文的解释,从具体历史背景抽丝剥茧分析大唐真实案例的图书尚不多见。本书以案说法,以故事说理,从礼、制、法三方面相融合的角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一章 李白之死 第二章 李白之罪 第三章 李白之妻 第四章 褚遂良的房子 第五章 杜甫死因 第六章 杀父之仇改怎么判 第七章 唐代的交通肇事案
以清代乾嘉学术较为忽视义理学的探索,是长期以来在学界颇有影响的一种观点。事实上,回溯20世纪上半叶的学术史,若章太炎、刘师培、梁启超、胡适、侯外庐、钱穆等,皆曾对此问题有所探讨。给予清儒义理学以严厉的负面评价的看法,主要来自20世纪后半叶港台地区的新儒学学者,迄今仍有一定影响。故有关“清代新义理学”的学术争议,与百年学术“新旧之争”乃至古典传统的“汉宋之争”的文化背景密切关联。本书之旨在阐明者,为清儒或参以《周易》象数,或通过《周易》文本新诠,在义理学上所进行的孜孜探索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