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拉铁摩尔夫妇基于多年在中国的考察、生活以及学术研究基础写出的作品,是一部独具特色的简明中国历史著作。本书结合作者多年在中国边疆的旅行经历和学术成果,以及作者长期对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关注,从中国边疆重新书写中国、从世界重新认识中国,通过国土与人民、现存最古老的文明、近代中国、近代世界中的中国四编十二章,详今略古地叙述了自商朝至近代的中国历史,尤其论述了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和社会状况,阐述中国在世界和亚洲的地位,并就如何在世界背景下思考中国问题发表了见解,具有供大众读者了解中国的作用。
目前,学术界关于民国时期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本书以1927-1937年为考察时段,运用历史学、教育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采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突破昔日成果分散与零星的局限,采用历史比较法,对高校进行分类对比,对不同专业与区域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进行横向比较,探讨毕业生就业的异同与特点,客观公允地评价国家、社会与学校的作用;从社会转型的宏观视域,系统阐释大学生就业的总体走向与特点,力图还原当时大学生就业的真实状况,即:中国大学毕业生因所属学科不同,其就业呈
张恒寿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史学家,他从事教育事业五十余年,倾心于史学的教学和学术研究,特别是在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方面,独有建树,获得丰硕成果。本书为河北师范大学整理老学者文库之一种,本书收录张先生生前精品著作、文章,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 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论文编,收录《现代学潮问题》《学制改善之管见》《考试问题商榷》《共工洪水故事和古代民族》《试论两汉时代的社会性质》《六朝儒经注疏中之佛学影响》《读〈世说新语〉札记》《庄子与斯宾诺莎哲学这之比较》《论辨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要点》等论文,所收论
《中国区域文化研究》是由安徽师范大学高端科研平台“中国区域文化研究院”、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安徽省重点智库“安徽文化发展研究院”主办的学术辑刊,每年出版两期。该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所长卜宪群研究员担任主编,安徽师范大学李琳琦教授担任执行主编,国内著名专家学者担任编委,主要刊登中国区域文化的理论和创新研究相关前沿成果。开设有“笔谈”“理论反思”“专题研究”“文化创新”“特色史料”“书评”等专栏。
本书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清代—民国江西地区田宅契约研究”的最终成果。本书在掌握学术前沿信息和占有详实史料的基础上,对3600件套未曾刊布的契约文书材料的收集与整理,综合运用历史学、历史地理学、社会经济史等多学科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将区域性研究和个案分析相结合,通过田宅交易相关数据和案例的梳理与分析,初步揭示了江西地区地权结构的特点,透视清代至民国时期的社会变迁;另一方面,课题组对江西契约文书进行研究,探讨了清代以来个人、家族与民间信仰影响下的田宅财产交易情况,丰富对江西地区独具特色的
随着出土文献对学术研究的推进,对传统辨伪学有了很多新认识。本书在此基础上,从《孔子家语》、《说苑》等先秦两汉典籍中,摘录了以鲁哀公与孔子对话为主题的材料,从历史文献学和思想史的角度对其进行专门研究,通过考证这些材料可靠性,适当扩大了孔子研究的文献范围,增进了对孔子尤其是其晚年思想学说体系的认识。对讨论并不充分的孔子晚年思想展开全方位的研究,认为孔子晚年政治思想彰显了其至高境界的思想形态,对早期儒家治国理政思想形成了巨大影响。本书关系到孔子、儒学和中国思想文化研究的许多重大问题,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子产与春秋时期的政治转型”(项目号:14FZS020,已结项)的研究成果。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已有不少学者有过精辟讨论,与此同时,在这个问题上,也还有继续探讨,将研究深化、细化的必要,要从具体的历史事象的演化、变迁中,从其时社会成员的行动与反应中,去清理出演变的脉络,寻找变革背后的推动力量。本书以子产研究为线索,将微观的子产个人历史的研究与宏观的春秋社会政治转型史研究相结合,在揭示子产政治活动与思想观念赖以产生的历史土壤同时,深入阐释春秋政
本书是温州大学华侨学院主办的国内第一本以“华侨华人学”为主题的学术辑刊,基础是温州大学所设立的国内第一个交叉学科“华侨华人学”一级学科硕士点。辑刊下设“华文教育教学教法”、“中华文化海外传承”、“区域国别华文教育”、“华侨华人与国际移民”等议题,旨在促进欧洲华侨华人研究与华文教育高质量发展,探讨新时代、新科技、新形势下欧洲华人社会与华文教育的发展趋势。学者们通过深入思考和研究,勾勒了欧洲华侨华人发展动态,分析了欧洲华文教育现状困境,探讨了促进新时代华文教育和加强海外华裔青少年身份文化认同的新途径
本书主讲9部含有丰富人文修养资源的儒家元典:《诗》、《书》、《礼记》、《易》、《左传》、《论语》、《孟子》、《孝经》、《荀子》。作者拟在介绍儒典主体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古今举例、现实亲证、讨论问答、课后思考等方式,剖析其中名言、故事隐含的哲理,探索当前学界热点议题,介绍儒典基本阅读方法。藉此,揭示儒家思想主要特征、核心精神,提升闻者的传统人文素养,增强读者的辩论思维能力,促使其形成一种情理相谐、刚柔相济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从容面对人生,以道乐观世界。每讲之后附一些讨论思考、参考书目和趣味常
本书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和理论指导下,以问题为导向,以明代国家对基层社会的治理和基层社会的回应为切入点,着重考察明代地方政府在赋役财政、地方教化与社会治安等三个方面的施政方针及其在基层社会的实现效果。探讨明代基层社会主导势力的变化及其对基层社会治理措施的影响。其中明代上供物料办纳方式的变迁、乡饮酒礼问题和佐贰官的捕盗治安职能等方面以论文的形式发表。 本书学术性强,有助于探索明代地方社会治理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