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汇集了作者三十余年的临床经验心得,既有每个疾病之特效(单穴)用穴,也有特效对穴,这些皆为临床运用之精华,精穴疏针之典范,所用皆为作者之临床实践经验。而且每个疾病还有特效精典组方用穴,可针对于各种不同的读者,是针灸临床非常实用的治疗用书。
明代李时珍著,李时珍,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春县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被后世尊为“药圣”。《濒湖脉学 奇经八脉考》为脉学著作,用歌赋体形式,分《七言诀》和《四言诀》两部分,内容切合临床实际,易于记诵,流传甚广,为初学中医者学习脉法之阶梯。中医四小经典之一,中医入门启蒙书。
井穴通络法是以中医经典理论为依据,在古今医家实践基础上,以阴阳学说、经络学说为指导,以揿针等为工具刺激体表井穴,开窍醒神、疏通经络、调和阴阳,从而改善人体不适症状的一种中医外治方法。该方法以揿针为主要针具(揿针由承淡安先生受皮内针启发创制和发明),较好实现了对中医经典理论的传承,以及对澄江针灸学派学术的挖掘整理和守正创新。 该方法根据阴阳学说、经络学说等中医基础理论,按照承淡安先生“精简疏针”要求,利用“同气相求”原理,对穴位取用、操作步骤等进行最大程度的简化,很多常见症状利用手部指
《医学三字经》为初学者便于记诵,便于识途而作;三字一句的歌诀;根据《内经》等医籍所述;内容包括医学源流,内、妇、儿科常见病之证治,常用方剂,阴阳,脏腑,经络,运气及四诊等。中医四小经典之一,中医入门启蒙书。
本书通过对中医诊断学近年来相关文献的整理挖掘,从四诊、辨证及综合运用三方面对其现代研究进行梳理,力求突出科学性、系统性及先进性。本书上编是四诊,中编是辨证,下编是综合运用。
元代滑寿著。滑寿,元代医学家。字伯仁,祖籍襄城(今属河南)。《十四经发挥》将经脉与腧穴结合阐述,着重发挥任、督二脉蕴义,以与十二经相提并论称作十四经,对后世针灸学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本书作为中医针灸经络学著名的古典著作,被视为习医之根本而世所传诵。
精准医学是科学研究的前沿,体现了医学科学发展趋势,代表了临床实践发展方向。精准医学理念和研究范式已在医学研究和临床中应用和实践。《中国精准医学2035发展战略》系统阐述了精准医学的科学意义与战略价值,分析了精准医学的发展规律与研究特点,对精准医学的发展现状与发展态势进行了研判,并在此基础上,围绕人民健康、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提出了面向2035年我国精准医学的发展战略,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资助机制与政策建议。
本书分为4章,从前期面向全社会征集的580个和中医养生相关的健康问题中凝练近200个读者关注度高的话题,紧密围绕中医理论,以“养”为核心,以“道、法、术、器”为纲,道以明理、法以指路、术以解难、器以除痛。内容涵盖通俗的医药医理、日常生活起居提示、常见误区解析以及简单易学的中医适宜技术等,兼具知识性与实用性,设置“关键词”“专家说”“健康加油站”“健康术语”等栏目,同时为了增加科学性和指导性,设有“国医大师说健康”和“健康云课堂”等视频内容。
本书重点关注国内民众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现状,根据标准量表编制规范,首次开发中医药文化认同量表;依托量表测量不同变量影响下的中医药文化认同水平,分析中医药文化认同水平的影响因素、群体差异及作用机制,从新时代中医药文化认同所面临的问题出发,以科学传播理论和文化循环理论模型为基础提出“真实-再现-参与”的中医药文化认同构建和提升的对策框架,并沿着“历史叙事-媒介表征-符码沟通”的路径探讨中医药文化认同构建和提升的具体对策。本文对深化目前中医药文化认同的相关研究有较强理论价值,对新时代如何构建
《黄帝内经·素问》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是中医养生的本源之书。《上古天真论》是《黄帝内经·素问》的开篇文章,论述了上古圣人养生祛病的指导原则,阐述了人的生命活动发展的总规律,是中医基础理论入门的篇章。作者通过对现代医学知识的总结与思考,结合对相关典籍的理解,对《上古天真论》进行逐字注解并展开论述,运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帮助人们理解经文的原义,并使其在阅读中领悟本书所阐述的养生之法,从而自觉地维护健康、远离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