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2008年在我社初版,印数4000册,豆瓣评分8.7,近几年不断有读者问起,旧书在孔网被炒至二三百元一本。现纳入作者的作品集精装再版,作者进行了适当的增删,重写了一篇较长的后记。 在宋明理学的展开过程中,张载哲学所发挥的枢纽性作用,早已成为学术界的一般常识。长期以来,关于张载的研究和讨论一直是中国哲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气本与神化》以相关基本文献的细读和精准的概念分析为基础,通过彰显文本自身的肌理,来重构张载哲学的固有脉络。在试图将张载哲学回置入历史的精神语境的过程当中,“述”的解释学态度重
南宋淳熙年间,国势颓唐,中兴无望,满朝文武贪图安乐。朱熹等儒人屡献良策,不被采纳。恰遇连年大旱,孝宗皇帝任命朱熹为南康知军。朱熹在信州道上巧遇武帅辛弃疾,二人一见如故,引为知己。辛弃疾以一方端砚相赠。朱熹见砚上刻着“持坚守白,不磷不缁”八字,心下十分喜欢,视为珍宝。朱熹与辛弃疾、陈亮、赵汝愚等交厚,常泛舟九曲,诗酒相酬,图谋复兴。然权奸当道,时势扑朔迷离……
本书从从审美本体、审美主体、审美发生、审美境界等方面对二程理学中的美学思想进行阐释,这对于梳理、探讨和分析理学美学的源流,丰富中国美学史的线索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其中对二程“圣贤气象”境界的分析,对现今个体精神境界的塑造和和谐社会的实现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冯契(1915-1995)是我国著名哲学史家、逻辑学家、马克主主义哲学家,曾历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政治教育系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名誉主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哲学史学会第一、二届副会长,上海市社会科学联合会第三届副主席,上海市哲学学会第五届会长,中国辩证逻辑学会会长。其著述颇丰,著有《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历程》、《怎样认识世界》,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大词典》、《中国近代哲学史》,出版有十卷本
16、17世纪的科学革命和19世纪的生物进化学说所奠定的新的宇宙与人的观念,构成了今天对宇宙与人的认知基础。而宇宙与人观念的新旧变迁又引动了包括宗教、伦理、美学、社会政治学说等诸领域的思想震荡、观念协商或革命。本书以近代中国的大思想家、国学大师章太炎之思想经历为轴心,来辐射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跨越大西洋、太平洋的英语、日语、中文三个文化圈,涉及英、美、日、中四国,围绕革新中的宇宙与人的观念所牵动的宗教、伦理、社会政治学说、美学诸领域之思潮跌宕和交互影响。这是一部流动的人类精神的史
《哲学中国》辑刊每年出版两辑(逢6月和12月),每辑有一主题,就哲学领域之各种论题展开讨论和对话,激发哲学智慧,塑造意义世界,关注公共生活,化解全球风险。 本书为第五辑,主题是广义论证。设有“广义论证”专题、文本与研究、情感哲学、古今论衡、哲学家访谈录、书评六个栏目。
本书以《延平先生李公行状》《宋史·李侗传》为创作蓝本,发挥合理想象,全景式地呈现李侗的生平事迹。作品布局详略得当,将笔触聚焦在李侗作为一个理学家和教育家,是如何在乡间学习、钻研、践履和传播日用常行之道的,侧重表现李侗如何为人之子,如何为人之夫,如何为人之弟,如何为人之徒,如何为人之父,如何为人之师,从而使进入孔庙受到万民仰望的先儒李侗,面目由模糊变得清晰,从一尊享受世代崇祀的木主,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鲜活的形象,站立在读者面前。
本书内容包括:荆门到任谢表、与孙季和、与罗春伯、与朱子渊、与吴斗南、与邓文范、与吴叔有、与沈宰、与章茂献论筑城书、与章茂献、与张元善、祷雨文五篇、与陶赞仲、与章德茂等。
本书共上中下三卷。记载有关“致良知”“知行合一”等论点的问答。内容包括:徐爱录
本书对指数思维引领下的教师教学能力培养进行研究,采用设计研究范式,按照理论解析、模型构建和教学实证的科学研究流程,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趋同发展及其培养模式进行分析。遵循正向设计、反向修正的思路,基于TACD模型,设计教师指数型趋同发展模式,实施教学实验。在《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教学中开展行动研究并穿插准实验研究,以验证模式对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有效性,并对模式进行修订。在模式修订的基础上对TACD模型进行二次修正,引入指数思维重构升级版的教师教学能力培养TAECD模型,旨在促进教师教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