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对清初以来湖南社会变迁与湖湘学术演变的研究,分析了晚清湖湘汉学兴起的“内因”与“外因”,并对相关著述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全面梳理。本书认为,晚清时期湖南汉学的兴盛,实际上是清初以来湖湘学术的另一面相——汉学逐渐发展,由隐到彰的结果,并与当时湖南地域社会所发生的变化密切相关。相关学者在经学、史学、诸子学多个方面进行了富有成果的研究,对整个清代汉学的接续发展也产生了积极作用。此外,汉学研究在湖南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地方特色,不少汉学家或上陈直言、或投身疆场,即使在退居乡里之后,仍积极参与公
本书试图在回顾百余年来海内外墨家逻辑思想研究的基础上,以西晋逻辑史家鲁胜在《墨辩注叙》中总结的“同异生是非”论题为线索,展开对墨家逻辑思想中的相关概念与论式的相对系统的梳理和分析。因“同异生是非”论题涉及了墨家的名实观、同异论、是非论和论式运用的正确性等问题,故全书围绕着四个方面展开:其一,对墨家“取实予名”和“以名举实”的名实观的梳理与分析。其二,对墨家“别同异”和“交同异”的同异观的梳理与分析。其三,对墨家逻辑思想中的“明是非”问题的简要讨论。其四,对“譬”“侔”“援”“推”等论式和
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特有的范畴,“治道”这一概念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形成,秦汉以后被历代思想家、政治家所广泛使用。本书详细分析了从先秦到明清,历代以来主要儒家哲人的治道理想,试图展现古典儒家政治哲学的发展脉络,为现代中国的思想演变和社会发展提供参考与启示。作者认为,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在“礼崩乐坏”的历史背景下所教导形成的“政治共同体”,塑造了儒家以道统引导政统的政治理想。从汉代儒宗董仲舒倡导的“推明孔氏,抑黜百家”,到宋代朱子“格君心之非”,再到明代王阳明的“内圣外王”,儒家对王道政治的期待
本书稿是在著者所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儒学与我国少数民族哲学互动发展研究”最终成果的基础上修改完善而成的。其中首次提出“中国少数民族儒学”这一概念,得到了同行专家肯认和2020年国家社科规划重大招标项目采纳列项。书稿论述了儒学在我国诸少数民族哲学思想观念中传播与影响的历史,以及我国诸少数民族对儒学的认同吸纳和融会转化,创造性地形成了诸如“释儒”“伊儒”等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儒学理论,由此揭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刻的优秀传统思想资源。其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项成果,以研究报告的形式获2017年
本书从乾嘉考据学入手,揭示皖派学者在“理证”和“求是”方面的学术建树,论证戴震的理必、段玉裁的理校和王念孙的理训之间一脉相承的学术范式,力从乾嘉学者理性思维的角度,发覆他们在科学思想上的原创成果。在此基础之上,本书提出民国时期章黄承袭“理必思想”(即理性主义),创造性地发展出“发明之学”。“发明之学”与胡适和傅斯年尚西学而发展出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及其“材料发现之法”,不仅有着学理的不同和时代的差异,而且二者经历了一场学术思想史研究至今尚未引起关注的“今发见之学行,而发明之学替”这一学术范式
本书以中国近现代历史巨变为背景,从传统中国哲学“内圣外王”及“家国天下”的基点和理论出发,纵观梁启超儒学思想的脉络发展,探讨他对“内圣外王之道”的重构及新“世界主义”的现代转型的贡献,全面系统地分析和阐述了梁启超儒学思想发展、革新、演进的历史过程。空间主线:以历史哲学视角为主轴,系统探索梁启超重构儒学并结合西方现代文明、再造中国精神文明;时间主线:围绕与梁启超“前后左右”相关的历史人物及事件,展开对其儒学思想内在的深入剖析。 本书采取哲学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梳理了梁启超儒学思想的历史背景,逻
上册遵循中国古典哲学范畴及命题之脉络,渗入西方哲学之元素,设定了四十个古典范畴和命题,即规律、人本、治未、阴阳、中和、智慧、有无、天人、实践、批判、知行、思辨、精神、爱情、谦诚、生死、尚武、美感、人生、养德、善学、自强、成败、发展、权变、财富、核心、共赢、传承、整体、主动、博弈、危机、奇变、逆袭、雄辩、修错、补短。每个范畴或命题后有两到三个结合社会实际的短论,以具体事例或小故事阐述古典哲学理论,有理、可看、有味,从而形成《中国古典哲学导论》。将抽象理论具体化、生动化,全书内容丰富,读来轻松
本书是战国时商鞅及其后学的著作的合编。《汉书·艺文志》著录二十九篇,现存二十四篇。书中叙述商鞅变法主张,提出信赏必罚的法治要求,主张从法律上保护土地私有权,而把政治权力集中于君主一人,以建立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此外,对于法的起源、本质、作用等,也有所论列。
齐法家是与晋法家并驾齐驱而思想又有很大不同的另一法家阵营。齐法家是道法结合的产物,上接黄老下启荀子。稷下学士运用黄老思想研究管仲治国经验,形成齐法家思想,以《管子》成书为标志。齐法家先驱是管仲,代表人物是淳于髡、慎到、田骈、尹文和邹忌。齐法家以道论法,主张良法善治,反对人治。邹忌主持齐国变法,辅佐齐王实现威宣之治。由于齐法家无为思想的局限性,齐法家后期走向衰落与分化,荀子以儒家有为思想改造齐法家,开启儒法合流。齐法家对汉初休养生息政策产生很大影响。齐法家与晋法家代表着先秦两种不同的法治
《道德经》又名《老子》,分为上下两篇,共八十一章。上篇《道经》讲述了宇宙的根本,道出了天地万物变化的玄机,下篇《德经》说的是处世方略,道出了人事的进退之术。《道德经》不仅是中国文化的基石,也是世界文化瑰宝,对世界政治、文化、历史乃至人民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本书共八十一章,每一章由原文、注解、译文、纵横谈四个部分组成,书中原文采用《老子古本合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