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立足于20世纪初期“西学东渐”以及墨学复兴的时代背景,对当时代表人物或学派的儒墨比较思想进行全面梳理,由此把握儒学传统在这一时期的沉浮变迁。通过对梁启超前后期墨学研究的不同及其成因分析,揭示社会环境变化对其儒墨比较思想的影响,在思想的“多变”中挖掘其对儒学的“不变”立场;在全面考察新文化阵营墨学研究缘起和关注点的基础上,从儒墨立论根基、具体学说、哲学方法以及与西学的关系等四个方面分析其儒墨比较思想,在“扬墨”的基调中重审新文化阵营对儒学和传统的态度;按照观点表达的激烈程度不同,将学
《中国儒学》由中华孔子学会主办,承什刹海书院协助,立足于学会,面向海内外,广泛联合儒学研究者,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儒学传统展开全方位的研究和探讨,不断激活其内在的精神和独特的价值,使之在人类精神生活和文明的重建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每年出版两辑,每辑设一主题,选取国内从事相关研究的顶级学者的高水平论文,结集出版,其中既有对儒家经典及其思想的深入研究,又有对儒家现代价值的讨论,是一部反映学界前沿研究动态的高水平论文集。
本书为为研究中国传统易经文化和中医文化的论著。本书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先行者和中医文化是中华文化复兴的先行者。作者以多年的研究为基础,从易经和中医出发,探索中华文化的发展。作者认为,中华文化以三皇与三易为总源头,其结构主要就是以“易”统领“儒释道三家”,而
《论语》是儒家的重要典籍,不仅在中国影响深远,而且在国际上也影响重大。本书从跨文化交流角度出发,运用翻译学、语言学、传播学等相关理论,结合具体历史背景,对《论语》的俄译进行全面历时性梳理,同时对典型译本特点也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在此基础上,探讨不同时代的俄罗斯人对孔子形象、《论语》 基本哲学术语、《论语》 学、《论语》 的译介及接受等方面的认识和解读,指出以《论语》为代表的儒学对俄罗斯政治、经济及文化等领域所产生的影响,进一步挖掘 《论语》能够走进俄罗斯的深层原因和价值意义。这些研究不仅为《
本书通过儒家仁学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相通相合研究,分析两者的内在关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包涵于其引领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建设的大脉络,实现对坚持和完善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的整体性认识和启发。全书采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分析法、史料文献分析法、跨学科等研究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历史与逻辑的相统一,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新时代创新成果引导民众。
本书介绍了《周易》的文化地位、构成、含义、性质、符号系统、文字系统,介绍了什么是易学以及历代易学的发展概况、作为中华文化精神主干的易道的发展,将“易学”的研究置于中华文化研究的大环境中,不仅拓展了易学研究的范围,获取了易学研究的新方法、新视角,促进了中华文化的研究与发展,提出是易道促成了中国人特有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取向、伦理道德、审美意识和风俗习惯,希望在当今这个求和谐的社会发展进程中,能借鉴“易道”所昭示的周期运动的大规律。
本书内容讲述:《周易》为什么被称为“第一国学”? 太极阴阳每个人都知道, 但其中究竟有哪些“道道”? 怎么认识复杂的八卦、六十四卦以及其中的变化规律? 每一卦的卦辞和爻辞到底暗含着什么意思? 用《周易》怎么算卦? 真的灵验吗? 解开河图洛书的密码是什么? ……《周易》人人想知又人人难知, 易学名家王振复教授的《〈周易〉通识》, 廓清笼罩在《周易》之上的层层迷雾, 正本清源, 既介绍阅读《周易》的基本常识, 又将性质根本不同的《周易》本经和《易传》分开来解析, 还将《周易》三千年的历史梳
本书基于“逻辑合理”的原则, 得出了若干新的认识, 而不拘泥于传统的解读。如, 对“谦谦君子, 用涉大川”的解读, 本书作者认为, 合理断句应为“谦谦, 君子用涉大川”, 其含义是: 事物发展过程中, 相关行为者为了公共利益, 应各自约束自身行为, 这样才有利于实施公共大事。本书以古代朴素哲理论述了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如, “泰, 小往大来, 吉, 亨”, 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是: 经济活动, 就是要尽可能减少成本, 而增加收益。尤其是要尽可能降低自然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损耗, 来获
本书是易学专家张其成教授全方位释读《周易》与中医关系的代表作,内容凝聚了张教授二十余年研读《周易》、感悟中医的心得体会,书中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将“气”“阴阳”“五行”等中医理念与《周易》之易理相结合,探寻易学与中医的关系,为我们解开生命的秘密。具体内容包括:西方对人的界说;中国的“人学”特征;巫——易与医的源头;生命的创生——从伏羲、女娲谈起;气的字源;《周易》和《黄帝内经》中的气等。
本书在比较汉代与宋代象数学的基础上,探讨了“象数”范畴的博大内涵和“象数派”的演变过程,分析了象数派的本体论、方法论、天道观、人道观,从而论证了“象数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揭示了“象数派”宇宙世界与人文世界同构、物理之学与心性之学会通的理论图式,呈现了“象数学家”坦夷旷达的宇宙情怀与中和安乐的生命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