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穴疗法是针灸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有适应证广泛、简便易行、疗效肯定等特点。全书共分四章,第一章为总论,介绍耳穴疗法的发展简史、耳穴的分布、名称、主治及诊断作用;第二章主要介绍耳穴疗法的操作,包括针刺、艾灸、贴压、放血、按摩等多种不同的疗法;第三章简要阐述耳穴选穴处方原则;第四章则列举内、妇、儿等各科病证的耳穴治疗方法。本书在第一版的基础上进行修订,删除目前临床耳穴疗法使用较少的病证,结合近几年临床实际运用更新部分病证的医案。
耳穴是耳郭上反应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特定部位,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特定点,是体内气血输注的部位之一。中医学认为,人体罹患疾病往往会在耳廓上的相关穴区出现反应,刺激这些相应的反应点及穴位,可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这些反应点及穴位就是耳穴根据其反应特性和检测方法的不同,可将其称为敏感点、反射点、阳性点、压痛点、低电阻点、良导点、着色点、治疗点等。本书耳穴疗法从基础篇而学的理论知识到耳穴的常见的穴位的诊断和临床各科而学优势病种的治疗,以图文的形式形象的介绍和指导广大中医药爱好者和中医医生开展中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一、运用摸骨方式,精确检查和诊断脊椎病的实用技术。从不依靠西医X光、CT、MTI,通过摸骨就可以诊断出间盘突出、增生、狭窄等疾病。二、运用推、扳、挤、压、旋转、移动等特定手法,可在不打针、不吃药、不开刀、不受任何痛苦的前提下,熟练治疗各种脊椎病。正脊手法根据施技时患者体位与移动与否,分为静中复位和动中复位。施以手法时,先摸出受损部位,手法瞬间见效。
本书分为基础篇、技法篇和临床篇。基础篇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并做了回顾;技法篇对操作基本知识和操作注意事项等方面做了论述;临床篇就外洗湿敷疗法在周围血管疾病、皮肤病、妇科疾病、男科疾病、骨科疾病、肛肠疾病、乳腺疾病、甲状腺疾病的临床应用进行了归纳总结,针对各医家的临床经验进行了阐述。
本书共分为四篇,主要从穴位贴敷疗法的历史源流、中医药理论依据、适应范围、常用药物和穴位以及常见疾病的辨证和贴敷、饮食起居的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整理和总结。中,在适应范围方面,将季节、体质和病症的应用做了简要介绍,旨在为临床提供新的思路。在常见疾病的辨证论治方面,将临床病例进行诊治思路的分析,使穴位贴敷的治疗思路更加直观和深刻。
本书主要面向基层医务工作者,系统、全面的介绍了针刀医学的基础知识和针刀临床优势病种的治疗方案。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为基础篇,主要介绍了针刀简史、理论基础和疗效机制。中篇为操作篇,主要介绍了的针刀操作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异常情况的处理。下篇为临床篇,主要以针刀临床的优势病种为主线,每种疾病按照概述、应用解剖、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诊断依据、针刀治疗、手法治疗、康复训练、注意事项等项目进行论述。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介绍小儿推拿的特点、操作方法及临床应用。上篇介绍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及小儿推拿注意事项。中篇对小儿推拿的常用手法与穴位做具体阐述,小儿推拿是通过不同的手法作用于相对应的穴位,调节机体脏腑功能,补虚泻实,使异常的身体功能恢复到正常的生理状态,从而起到治疗及保健的作用。下篇着重介绍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小儿常见病的推拿治疗。
1.本书中陈枫教授创造性地提出“颅底七穴”组?,在业内有极?的影响力,有许多同行已将“颅底七穴”?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具有广泛的学术和社会应用价值。2.陈枫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还总结出“消渴组?”,“小儿多动症穴方”、“妇科盆腔病变穴方”等穴方,为针灸组方学研究做出了极大的贡献。3.针法创新方面,“天突深刺治疗吞咽障碍”、“长针透刺治疗冠心病”等针法创新,为临床治疗顽疾提供了一条重要的途径。4.陈枫教授将自己多年理论研究及临床经验汇集为书,可以说是陈枫教授长期从事针灸临床、科研和教学的
方又名膏剂,是中医常用八大剂型,膏方最早起源于外用,在历代中医典籍中都记载了大量的外用方,可用于治疗内、外、妇、儿各科疾病。鉴于外用膏方疗法是独具特色且行之有效的中医适直技术,我们查阅古今几十部中医典籍著作,从大量的经典膏方中去芜存菁,选录经典,编纂成书。本书按疾病分类,在辩证论治的原则下介绍内科、外科、骨科、皮科、妇科、儿科等各科疾病的传统外用膏贴方药。同时,因外用膏贴疗法在现代临床应用广泛,治疗技术日新月异,我们参考核心期刊文献,挑选近10年临床效验膏贴,单列成目,供临床医师、在校
本书共分为基础篇、工艺篇和临床篇三大部分,涵盖了内服膏方的概念、特点、历史渊源、应用注意事项、制备工艺、膏方养生及各科疾病膏方治疗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