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作为犯中的先前行为是刑法教义学领域公认的理论难题,也是各国加强社会治理的重要理论工具,其研究难度和意义不言而喻。本书从先前行为问题的教义学定位出发,论证以不真正不作为犯模式研究先前行为问题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运用功能主义的比较方法,整体性地比较不同国家的司法判决和理论学说,扎根我国司法实践,针对先前行为保证人地位的法理根据先前行为型不作为犯的理论体系中的若干重要问题展开系统研究。
本研究运用社会排斥和社会结构化两个解释机制,分别讨论了中国的教育婚姻匹配对于宏观的收入差距与社会分层结构开放性的影响。就收入差距而言,本研究首先在市场转型和高等教育扩张的背景下,探究了教育婚姻匹配中的教育资源排斥和婚姻市场排斥如何在各受教育层级之间建立起不同强度的婚姻壁垒,进而决定了教育同类婚在整体受教育层级上的分布结构;其次,本研究分析了教育婚姻匹配与收入婚姻匹配的同构性程度,继而考察了上述教育同类婚的分布结构如何影响了社会总体的收入差距。就社会分层结构开放性而言,本研究首先讨论了教育婚姻匹配
全书以生态环境损害金钱给付义务(税费、损害赔偿、惩罚性赔偿、罚款、罚金)为研究对象,以探讨同一环境行为引起的多重金钱给付义务关系之处理为命题,围绕问题提出、问题分析、理论路径的提出及证成、理论运用、制度保障五个方面递进展开。本书主张,生态环境损害金钱给付义务中矫正税与生态环境金钱责任、惩罚性责任与填补性责任并非相互割裂而是对“生态环境损害”的不同定价。作为金钱类环境工具,生态环境损害金钱给付义务的使用不应走向过度和不足两个极端:既不能因分属不同部门法而形式化地叠加适用,也不能因同属某一部门法就否
显失公平制度是民法上的重要制度,《民法典》整合《民法通则》《合同法》时代的乘人之危与显失公平两项制度,赋予显失公平制度新的内涵,如何理解和适用这一制度,是后民法典时代的重要课题。本书稿以我国民法典中的显失公平制度为研究对象,从历史渊源、法理基础、外在体系、适用方法、案件类型、法律效果六个方面对显失公平制度进行了全景式研究。本书的创新:一是澄清了显失公平制度的历史渊源,阐明了显失公平制度在现代法上的发展趋势。二是明晰了显失公平制度的法理基础。三是找准显失公平制度的定位并阐发其制度功能。四是引入动态
本书以我国刑法修正案的发展进程为轴心、梳理了《刑法修正案(一)》到《刑法修正案(十二)草案》的学术脉络和发展历程、着重从犯罪学的学科范式展开分析,指明认知犯罪圈扩大化这一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的正当性所需要的知识供给以及方法论路径。全书主要从犯罪原因、犯罪互动中的被害人视角、刑事政策和犯罪治理等四个维度切入,对当下及今后犯罪圈扩大化正当性基础的建构提供理论供给,形成一套契合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的犯罪圈认知体系。
本书为英格博格·普珀教授集自己数十年的教学与写作经验,为法律初学者所撰写的一本思维导引手册。本书译自德文原著第五版。自中文译本第一版问世后,德文原著已经历4次改版,原著内容也进行了相当程度的调整或改写。普珀教授一直认为,法律人的技艺就是论证。越是能够驾驭得好这项技艺,就越能成为一名成功的律师、一位受尊敬的法官、有影响力的政府官员以及一个受到大家认同、肯定的法学写作者。然而,“现代”法学的教育并没有提供法学初学者多少学习、练习这项技能的机会。法学方法论的教科书是在一个较高的瞭望台上观察法律适用的种
法律谈判在法律实务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本书是一本有关法律谈判思维的书,通过澄清法律实践的展开方式和基本性质,更全面地认识法律谈判是什么、更清楚地说明为何聚焦于法律谈判“思维”、更好地阐明本书倡导的“知行合一”的内涵及其要求,从而展示出本书与法律谈判、法律思维等同类著作的不同之处及其可能的创新。 本书内容丰富,文笔流畅,对于法律专业学生和实务工作者掌握谈判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更好地践行法律都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知识产权通识教程》从云南(昆明)知识产权转化中的供需矛盾明显,转化率低与有效知识产权供给不足并存;已建有专利转化信息网络平台,但由于转化标的特殊性,网上发布信息不能满足一对一交易模式下各方对知识产权信息的需求等特殊情况出发,从知识产权概论开始,分别介绍了商标法、著作权法、专利法等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保护的传统三大组成部分,及植物新品种、集成电路布图设计、域名等其他知识产权保护类别,商业秘密和知识产权资本化等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对无形资产评估和知识产权转移转化等相关概念和实操进行了介绍。该
互联网环境下随着我国大数据、云存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作品利用方式带来的巨大冲击与改变,适用于纸本和印刷时代的版权制度已经无法满足网络时代的多元化创新之需求。历史上的版权制度总是通过改革迎接新技术所带来的挑战,制度与技术相互合作与支持,才能实现制度理念与价值、促进创新技术的发展。而依托于互联网传播的版权产品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其权利边界不断扩张,且司法机关执拗于新兴作品的权利界定、专有权利的配置,无视公共领域的判决思路正侵蚀着版权公共领域,无形中损害了公共利益。因此,本书立意
本书精选生活中常见的法律实例,阐释人们生活和工作中常见的法律问题。无论是涉及终身的婚姻大事,还是关乎和谐幸福的家长里短;无论是关乎一生的衣食住行,还是终究逃不过的生老病死;无论是获得利益的经济往来,还是现有财产的保护与安置;无论是合法权益的侵犯与维护,还是诉讼上访等权利的救济,一切常见生活法律问题与解答,尽在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