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诗外传》一书,为西汉初年诗经博士韩婴所编著,反映其立处秦汉鼎革之际,承接汉初百家余绪的杂家学术立场,经世致用的旨趣十分明晰。本书结合秦汉历史实践,通过对这一文本的分析,得出王有天下的政治资源占有、礼法同治的政治治理手段、移孝作忠的政治伦理规范、君臣一体的政治角色肯认与天人合一政治思维模式这一传统政治的话语体系,从核心价值、规范制度、社会伦理、政治角色和思维模式等五个层面,构筑出一幅传统政治结构的有机图景。
作为应对复杂性和棘手公共问题有效手段的政府跨部门协同治理被世界各国政府广泛使用。然而,在政府跨部门协同治理实践中,政府跨部门协同治理绩效不高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本书在梳理政府绩效损失的基础上,进一步界定了政府跨部门协同绩效损失,并在参照理论的指引下建构了政府跨部门协同绩效损失产生过程,影响因素和发生机理的理论模型,然后运用行为经济学的理论分析了政府跨部门协同绩效损失发生机理,拓展行为公共管理的应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替代科层制绩效生产模式的政府协同绩效生产模式的内容和对策。
本书针对转型期我国社会的发展趋向、社会政策执行中呈现的新变化,回顾我国社会政策体系的发展历程,解析我国社会政策执行的基本情况。 基于央地关系与分权视角,本书对转型期中国社会政策执行的模式进行系统阐释,并结合教育、住房、社会保障等社会政策的执行案例进行验证。结果说明,在政策执行过程中,需要通过政策执行转换纠偏,并不断靠近政策目标;社会政策执行转换是我国各级地方政府进行政策创新、实现政策目标的重要方式。
全面开启的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要求进一步创新社会治理,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本书致力于有机结合理论、历史和实践三个维度,深入揭示中国社会治理演进的历史脉络和内在逻辑,进而厘清社会治理在新发展阶段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尝试提出创新社会治理的思路和对策。其中,前五章侧重阐发基础理论问题,包括社会治理的基本概念、内容主题、目标任务、本质要求、历史脉络、道路选择、工作路径等;后四章则选取当前中国社会治理创新中的四个重大问题,即信访、群体性事件、社区建设和大数据治理进行专题研究。让历史照进现实、为政策厚植理论
《中国法治政府评估报告(2023)》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精神及其要求,持续完善“中国法治政府评估指标体系”,以解决法治政府建设中的具体问题作为实践导向,指标化、数据化、动态化地呈现了当前法治政府建设的基本面貌。 本项目由著名法学家马怀德教授领衔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专家团队倾力打造。迄今已经陆续发布了《中国法治政府评估报告(2013)》《中国法治政府评估报告(2014)》《中国法治政府评估报告(2015)》《中国法治政府评估报告(2016)》《中国法治政府评估报
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共产党和政府承担了最主要、最核心、最根本的职责。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需按照生态方向对政府管理模式进行调整,积极创建生态型政府。创建生态型政府,基于生态政治、公共管理、现代政府等理论,需推进从无限到有限、从干预到引导、从管制到服务的转型,构筑生态服务功能健全的服务型政府、生态职能明确到位的责任型政府、生态法治完善的法治型政府、生态信息通畅的透明型政府。创建生态型政府需突破诸多束缚与障碍,实现体制机制的优化、法治建设的深化、治理能力的强化,促成政府在生态治理上的善治、精治、
作为2014年《行政诉讼法》修改的亮点之一,规范性文件附带审查制度不仅具有从源头解决纠纷、保障公民权利、维护法秩序统一的功能,而且有助于拓展《行政诉讼法》审查体系与行政诉讼制度功能。本书旨在从“制度层面、规范层面、事实层面”对规范性文件附带审查制度展开系统研究:首先,从制度层面对规范性文件附带审查制度展开整体分析,论述制度的内涵、历史演进、选择动因与难题、审查理念、功能等;其次,从规范层面剖析规范性文件附带审查制度的构造,包含启动要件、审查标准、结果处理机制,在梳理司法案例的基础上阐释该制度司法
本书对新时代国家应急管理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科学内涵、坚实基础、战略路线、主要原则、目标任务、实现路径等带有方向性、根本性的问题进行了系统全面的阐述和深刻透彻的解读。从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历史脉络入手,围绕我国应急管理部成立、新时代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新时代事故灾难类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新时代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新时代社会安全类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新时代网络安全类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以及新时代应急管理国际合作与借鉴、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风险与挑战应对措施等进行系
本书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坚持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守正与创新相统一的方法论原则,论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历史源流和当代发展,揭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生成的根源、要素和逻辑,再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历史建构的全过程,突出了新时代新征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日标任务、方法论原则、主要路径等的学理研究和系统阐释。本书全面系统、论述深入,对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学术研究和新时代建设具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