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包括上、下两篇, 上篇为疾病概述、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特色方药、其他特色疗法, 下篇为近现代医家临证经验、历代医案, 旨在从古籍文献中挖掘整理、系统分析历代医家诊治臌胀的学术和实践精华, 从古籍文献中寻找理论根基和临床实践的源泉。
本书将1909年至21世纪初这100多年来,丝路医药文化及敦煌医学研究的成果进行全面搜集,尤其是将近现代国内外学者对敦煌西域医药文献文物中的医经、本草、医方、针灸、养生等相关研究的成果,通过科学合理的筛选、分类、编纂,将百年来学者们对敦煌西域医学的研究菁华荟萃于一卷作充分展示,为敦煌西域医学研究的学者及丝绸之路医药文化的爱好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文献。本书收录了敦煌西域研究大家罗振玉、王国维、罗福颐、范行准的研究文章,渡边幸三、黑田源次、小曾户洋等日本学者的研究心得,以及当代中医学界及文史学界等诸方
本书收录了《新安医学灿烂辉煌》《程玠与<松厓医径>》《首次提出中药炮制原则的明朝祁门医学家--陈嘉谟》《徽州医籍刻书名家--吴勉学父子》《清代婺源江考卿与<江氏伤科方书>》等文章。
本书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中医药科技论文概述,主要介绍了中医药科技论文的概念、特点、分类、作用和基本结构。第二章中医药科技文献的检索与管理,着重讲解了科技文献检索的基础知识,中医药相关资源的检索以及科技文献的管理。第三章中医药科技论文的评价,主要探讨了高质量中医药科技论文的标准,介绍了常见的科技论文信息源评价体系、常用科学评价指标以及科技论文分析评价工具。第四章中医药科技论文的阅读,重点介绍了中医药科技论文阅读的内容、方法和技巧,以及阅读笔记的撰写。第五章中医药科技论文的写作,详细讲解了中
本书为以中医目前面临的发展现状为切入点,引出十个问题,分别归置于十章之中,试图解答当今中医所面临的各类挑战以及具体的解决策略,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简单勾勒出中医发展所面临的复杂困境,并结合自身从医的经验,给从事中医的从业者、以及学习中医的学子提供了行动指南,并提出了殷切期待。
《伤寒论》是东汉张仲景所著,是中医的经典医学著作。《伤寒论讲座撷要》一书按照对应的方式,对原文按照中医理论进行分析,将成因、辨证要点、病机、治法、方剂入手,理、法、方、药一线贯通,并对《伤寒杂病论》中的部分疑点、难点作专篇进行了讨论。书以提纲式的写作,勾勒重点,阐明玄机,对学习原文有很大帮助;书中要点突出,条理清晰,主次分明,又便于记忆。
腹诊和按摩是中医诊疗的特色方法。本书作者以仲景《伤寒论》腹诊为纲,基于在北京按摩医院二十余年的按摩诊疗经验,详解百余种中医腹诊按摩体征以及对应的辨证施治手法。书中所载病例,广泛涉及现代人因工作生活压力、饮食作息不规律等导致的不适症状,一些病患检查各项指标正常,但就有各种难忍之痛,经腹诊和按摩后,得到缓解疗愈。作者生动详实记述腹诊思考和按摩治疗的过程,其深入独到的思考,细致的手感分析,对临床按摩医生多有启发;作者对按摩诊疗过程的描述清晰生动,读之如临其境,如亲身所感,既有助于同行学习,也有助
本书介绍了肺系病证、心脑系病证、脾胃系病证,以及肝胆系病证的中医治疗,并且从辨证取穴的视角叙述了各科病证的针灸、推拿疗法。
本书依据中医脏腑理论、各脏腑相互之间的关系, 通过中药固本培元、运用董氏奇穴针灸法刺激穴位直达病灶、提高肿瘤疗效、通过病例来介绍中医针药治疗肿瘤, 特色是在肿瘤不同时期运用不同的针法 (王氏几种针法, 结合腹针、八卦阵、洛书针、子午针、5维全息法)、中药, 来控制肿瘤生长。中医针药结合可以运用于肿瘤治疗的全过程, 预防复发和转移的效果。中医针药治疗可以使患者的身体康复速度加快, 运用中医针药结合主要是控制肿瘤生长、提高生活质量、减轻痛苦, 延长生存时间的目的, 还可以辅助机体增强免疫功
本书以针灸推拿学基础为基本纲要,以临床常见疾病为论述对象,在编写中吸取了近年来针灸推拿学术发展的成果和临床成熟的经验,以临床实用为前提,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突出了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的针对性。辨证以经络脏腑为要,其他辨证为辅,以辨病证的不同症候;施治部分包括治则治法、选穴处方、其他疗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