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知名诗人刘春的最新诗歌集,收录了近年创作和发表的短诗160余首。主要内容包括:另一场雨、命运协奏曲、低音区,共三辑。具体内容包括:《与自己书》《孤城》《寻常事》《清平乐》《归去来》《小院》《幸福感》等。
《中国语言学》由郭锡良、鲁国尧先生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学术集刊,已出版了九辑。第十辑共收录论文13篇,包括语法论文5篇,音韵论文3篇,词汇文字论文5篇,均为各领域的最新成果。另有译文1篇,笔谈2篇,转载文3篇。为纪念王力先生诞辰120周年,本期新增“王力学派研究”栏目,收入华学诚《谈谈王力学派及其研究》等论文3篇,对王力学派研究的成果与出色个案进行总结,对未来的发展方向作出展望。
平南话指广西平南县通用的粤方言。平南话处在粤、客、闽三种汉语方言共存的区域。目前粤方言是平南县的主要语言,客家方言、闽方言呈岛状分布或交叉融合分布。本书采用共时与历时相结合的视角,将平南话的音系分别与广州话的音系、中古音系进行了比较,以探究平南话音系的特点,并对平南话连读变调的特点、精组字声母和韵母的特点、送气分调、小称特点、状态形容词等专题进行了研究。附录平南话的同音字汇和分类词表。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南宁(心圩)平话语音系统、与北京音和中古音的比较、语音演变的特点;分类词汇;代词、副词、介词、结构助词、体貌助词等常见词类,以及遭受句、比较句、疑问句、否定句等常见句式的描写分析。从中可以看出南宁平话形成发展过程中古汉语特点的留存,以及与当地壮语等少数民族语言,官话、粤语等汉语方言接触的创新演变。
该书研究与大多数传统语法著作的不同之处在于所采取的研究范式:不像传统那样由建立语法概念开始(通常是以印欧语为基础),再将其与韵律单位匹配;而是先从韵律角度划分出会话单位,进而寻找韵律与语法的关联,然后将韵律和语法重合的反复出现的单位作为切入点来寻找语法的基本单位。本书所认为的基本韵律单位是语调单位(Intonation Unit, IU)。它是指在一个连贯的语调型内发出的一个自然语言序列。依据语调单位的定义,作者对语料进行了细致地转写,并用来考察如下三方面问题:(1)什么语法单位倾向与
《小学集注》,又称《小学句读》,南宋朱熹、刘清之编撰,明陈选集注。 中国教育从上古就有小、大学之分,八岁入小学,十五岁入大学,是先秦以来中国儒学教育的基本制度。小学又称蒙学,即启蒙、蒙养之学的意思。上古的小学教育教材本包括大量伦理道德和修身养正等方面的内容,却因时代的变迁已久失其传。唐以前的小学教育教材以识字字书为主,包含文字、音韵、训诂之学。到了宋代,随着大、小学分级教育及官、私立各类小学的日趋普及,恢复上古以儒家思想伦理为重要特色的小学教育教材体系成为有识者的共识。 朱熹有感于上古小学教育教
本书是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的论文合集,书稿论文经过导师推荐、编委评议等多轮修改审定。本书由杨金才教授主编,精选外国文学方向的学术论文30篇,涵盖英语、法语、日语、德语、俄语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的论文,这些文章观点鲜明、论证有力,材料翔实,语言通顺流畅,写作严谨,体例规范,具有一定的前沿性,较好地代表了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生培养的优秀水平,适合外国文学专业师生、研究者及爱好者阅读参考。
本书对山西方言语法的突出特点进行了专题研究,内容涉及词法、词类、句法、语用。从全省方言语法特点到省内某一方言片、某一方言点语法特点,再到对山西方言语法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涵盖了山西方言语法研究的主要内容。
《中国语言资源集·河南》为“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河南汉语方言调查”系列专项调查任务的标志性成果之一,涵盖了河南省境内中原官话和晋语两大方言区的33个方言点的语音、词汇、语法和口头文化调查材料。本成果共分为四卷,包括语音卷、词汇卷、语法卷和口头文化卷。 本书为语音卷,包括33个调查点的语音系统、各种音变和1000个字的字音对照表,以期为河南汉语方言语音研究、汉语方言语音比较研究以及河南语言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有益的参考。
完整复刻了此篇论文从选题到文献阅读、观点提炼、提纲生成再到文本写作的全过程。书中师生对话不仅演绎了真实论文写作教学场景,也通过对三位学生困惑的解答与错误的修正,展示了论文写作常见误区与纠正方法。 本书共分为九章、两个附录,共12万字,后期拟插入课堂笔记、重点提示文本框与本书作者的手绘插图。 本书较之于市面同类书籍的特点在于:其一,以一篇论文写作的真实全过程记录为基础,实例导向明显。读者如有意愿亦可以此为题进行同步练习。其二,有别于其他论文写作书籍的说明书或教科书式布局,本书全程采用对话体、模拟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