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中国内陆城市成都作为研究对象 ,以“叙事”的方式考察公共空间 、下层民众、大众文化和地方政治的关系,将“街头文化”作为中心,展示街头出现的各种文化现象——从城市的外观 、民间艺人的表演到民众谋生的方法以及对街头的争夺等。 下层民众的日常生活与街头有着紧密联系,他们创造并生活在这种文化之中。当改良者试图对街头的使用进行控制时,便引起了下层民众为其生存空间的斗争。随后在革命运动中,民众又以街头作为政治反抗的舞台。在民国初年的政治动荡中,民众和精英为共同利益而合作,组织自卫活动捍卫他们的生存,
两宋历史更像是一部魔幻悬疑大剧,充斥着意料之外的大逆转,一波紧接一波,令人时而热血奔涌,时而义愤填膺,却总是欲罢不能。为什么是赵匡胤开创了新的大一统王朝?那个风雪之夜万岁殿究竟发生了什么?高梁河之战和澶州之战是如何改写辽宋两国命运的?晏殊、范仲淹、欧阳修、包拯、司马光、王安石……为什么这么多名臣却拯救不了濒死的北宋?李纲、宗泽、岳飞、韩世忠、吴玠……为什么这么多名将却无法恢复失去的中原?南宋立国一百多年间又经历了什么,以至于沦落到开城受降,幼主流亡?这一部宋史里有太多的传奇与谜团,是一
本书共十八卷,记述南宋高宗和孝宗两朝史事,此次点校整理,以中华再造善本影印的宋刻元修本和清影宋抄本为底本。
《辽史·礼志》是研究辽代政治、礼俗以及辽与北宋、西夏、高丽关系的基本史料。本书在中华书局点校本《辽史》修订本基础上重新校点,并疏通文义、解释典故、考证礼仪的初始年代及地点。不仅可供古代史研究使用,也可供影视剧创作参考。古代君王与臣下如何行礼如仪,正是相关文艺作品应当追求的细节真实。
熊廷弼,明末辽东三杰之一,有胆知兵,以严明称,但万历、天启年间因性格刚烈,好谩骂,不为人下,招致颇多非议。他一生三入辽东,终为党争所陷,其跌宕起伏的官场人生,正是晚明政局的缩影。
本书围绕熊廷弼之死,记录了熊廷弼后十七年的人生,以及晚明的边防形势和政治争斗。通过对历史细节的剖析,书中一改熊廷弼过去相对单一化的传统形象,以公允持正的目光审视历史,深挖熊廷弼复杂、摇摆的政治生涯。作者以熊廷弼作为晚明史的小切口,刻画诸多细节,描摹出晚明众多历史人物丰满的形象,还原了大明危如累卵却无
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打造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思政金课,这既是启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实施05方案的初衷和目的,也是党和国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的目标和任务。本书汇集了近年来我们承担的多个省部级和校级课题研究成果,以及取得的多个省部级和校级的优秀教学成果,均是实践探索的经验总结。主要包括:有关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现状调研报告、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模式,以及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实践教学活动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手段。
本期共刊发七篇近代史料。包括光绪年间户部尚书、军机大臣阎敬铭《致李用清未刊函稿》22通,清末外务部尚书邹嘉来的《仪若日记》(三)和黄彭年同治年间的《汉中日记》,涉及晚清历史的诸多方面。发表两篇外文翻译资料,其中《五四时期学生抵制日货运动日方档案选译》,内容为五四时期中国各地学生抵制日货运动情况,特别是各地学生组织情况。英文史料《安特生与翁文灏往来函》,系仰韶文化发现者、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与中国学者翁文灏在中瑞合作研究中,有关文物采集整理返还以及研究出版的史料。此外回忆录资料《胶东黄县于
本书为九一八事变90周年纪念文集。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的标志性历史事件,从日本侵华史的角度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仍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与现实意义。本书收录的文章从一手日文档案出发,论及近代以来日本的组织、行动,九一八事变前后的侵华战争以及全面侵华战争的发动,以及侵华战争对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文教的诸多方面影响。
上海的繁华辉煌,一开始是个“海上奇观”。这座充满传奇的城市,在鸦片战争后的百余年不仅由一个长江下游的县城,一跃而成东亚数一数二的国际性通商巨埠,更以“洋”、“商”与“女性”共同挑战与改变中国传统文化的秩序。西风中的资本主义,在上海长出最能代表中国早期资本主义发展的面貌,中国的现代性不能不谈上海。 本书回顾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上半叶的上海社会文化史,透过细细考察上海的金融、出版和现代百货业,作者生动描绘了中国第一批城市中产阶层。在国家角色尚弱的20世纪初期,这个新富阶层在从商与消费被视
运用史学溯源及历史文献考证分析的方法,对游而牧之这一游牧民族传统经典生产方式的起源及发展阶段等加以梳理和分析,指出游牧生产方式发源于人类社会初期的史前时期,是人类应对蒙古草原地区自然环境由暖-寒、由湿-干等的变化,根据新形成草原自然环境的气温及降水等一系列因素的变动调节自身选择并发展起来的生产方式,经历了自史前至明清百余万年的发展演化过程,基本阶段特征如下:史前至先秦时期是发端及初步形成阶段、秦汉至宋元时期是曲折中稳步发展阶段、明清以来则是走向衰落及大变革阶段。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蒙古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