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史》遵循严谨的学术规范,是一本可读性强,系统完整,具有专业学术水准的历史学通识读物。全书共10章,30余万字,对契丹崛起及其建国、契丹政权的扩张与辽朝的建立、大辽鼎盛时期、辽朝的衰落及其灭亡进行了阐述,并就辽朝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结构与社会生活、文化科技以及与周边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等进行了分析,适合专业入门学习和大众阅读。
《明史研究论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l历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编辑,本辑为《明史研究论丛(2023年春季号总第22辑)》主要分为“专题论文”、“史料撷英”和“书评”三个栏目,包括上海图书馆藏梁维枢《内阁典仪》钞本考述与整理,论明代两广、湖广、漕运总兵勋臣专任制度的形成,吕杨《晚明江南社会治安研究》评介,明清帝王的历史教育等论文。
私家撰写的史书在明代中后期的史学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意义。从史学思想的角度看,明代基本上是一个被忽略的年代,学者们所论及的也多是关于王世贞、李贽等个别人物的思想,很少从整体上对明代中后期(本书限定为嘉靖至万历年间)的私人史书及其史学思想进行分析和研究。私撰史书在明代中后期有自己的发展脉络,在不同时期史书的内容及其思想的侧重点都有所不同,产生的原因也稍有差别,史学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明代中后期私修史书仍主要沿袭以往的史书体裁,但在体例上做了许多改变,这既是史书内容变化的表现,也体现了史学思
本书是首部对北京历史文化的本质属性做系统、深入、全面纵向剖析的著作, 也是首部对北京历史文化的特异性做大视角横向比较的著作。具有悠久、持续、递进、多元、一统发展特性的北京历史文化, 在人类文明史上独树一帜, 是高踞于人类城市文明之巅的“人类文明圣殿”。它孕育了远古人类、现代黄种人、新石器文化和华夏文明的地方, 堪称“中华摇篮”; 它更是世界上一座从上古时代走来并且始终永葆大都市地位的城市, 堪称“天下城”; 它同时是不折不扣的“东方都”, 在它红墙绿瓦的深处, 蕴积着极为丰厚也极其深刻
本书对高校德育教育引入传统文化的策略进行研究, 在明确传统文化与高校德育相关联的基础之上, 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的科学利用, 并对高校德育主体诉求、高校德育机制与理念的创新、高校德育模式方法与形式的创新进行阐述, 探索了中国和谐传统与现代德育目标的构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与现代德育内容的构建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相融合的原则和路径。希望本书所研究的课题能够为高校德育教育引入传统文化提供一些具有操作性和实践性的建议。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 中央党校“中华文明与中国道路”研究项目组特约请二十多位国内学界专家对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予以深入解读,阐释其古典涵义如何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相结合,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新时代
本书为《形象史学》第二十六辑,《形象史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文化研究室主办,是CSSCI来源集刊。“形象史学”,是指把形与象作为主要材料,用以研究历史的一门学问。本辑有器物研究、图像研究、地图研究等四个栏目,兼具图像与实物、文献与考古的研究文章。上至上周,下至明清,所跨时段较长。入选的文章符合学术规范,都能够对相关问题进行较为圆满的论证和说明,使用的史料和文献、图像材料等丰富、可信。
本书选录《史记》二十篇文章,予以解读。以《史记》文本为中心。文本的细读,是书稿的中心内容,保证我们讲述历史人物故事的根源性、可靠性、真实性。读者只有在文本的细读中,才能穿越历史的时空,真切地体验、感受和把握历史人物的生命和生活。我们一方面,重视字词句与名物制度的训释,力求精要、准确、明白;另一方面,更进一步地深入发掘文本的义理思想;力求把文献研究的方法与义理研究的方法较好地结合起来。
本书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前101)间共三千年左右的历史。
自2013年开始,华中师范大学与香港科技大学开始在大数据历史研究以及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大数据历史专业开设了诸多较有特色的专业课程,其中《大数据与中国历史》系列讲座系高等研究院、历史文化学院共同举办,每年邀请10余位海内外在量化历史研究、数字人文研究方面素有专场的资深教授、新锐青年学者做专题讲座,本次书稿就是部分学者研究成果、演讲稿的结集成果,今后将每年出版一本,力争将《大数据与中国历史研究》系列专辑打造为一个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学术品牌。本辑为第4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