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国家重点学科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主办,反映中国思想史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研究动态。本书内容涵盖先秦思想文化史、宋明理学、明清思想史、中国宗教思想史,兼及中国思想史研究动态与书评,比较全面地涉及中国思想史研究的各个方面,反映了中国思想史研究的最新成果。本书分先秦思想史研究专题”“宋明理学研究专题”“近现代思想史专题“等栏目,总计收录十余篇文章,主要探讨中国思想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思想史思潮和学派、思想家及经典研究、中国思想史教学等问题。 。2023年开始一年两辑。
本书为《形象史学》第二十八辑,《形象史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文化研究室主办,是CSSCI来源集刊。“形象史学”,是指把形与象作为主要材料,用以研究历史的一门学问。本辑有器物研究、图像与形象、壁画研究、地理图像、考古札记等五个栏目,兼具图像与实物、文献与考古的研究文章。上至上周,下至明清,所跨时段较长。入选的文章符合学术规范,都能够对相关问题进行较为圆满的论证和说明,使用的史料和文献、图像材料等丰富、可信。
本书在借鉴国内外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探索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下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系统回顾十年来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的建设历程与发展成效,并结合福建省在推进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协调发展中的实践探索情况,提出有助于加快福建省促进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本书所收论文涵盖面极广,既包括对《诗经》《楚辞》等古代文学作品的研究,也包括近现代作家如鲁迅、贾平凹等作品的研究,还包括对荀子、葛洪等思想的研究,史学书写的研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及教育的研究。有立场宏大的文章,如研究“述而不作”的崇古思维和《中庸》政治理想,贯穿整部儒学史,有些文章的切入点则比较细致,如谈论《诗经》的音乐性、毛诗序的史学特征等。整体而言,本辑论文涉及思想史、古代史、现代文学史以及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等方面的研究。
本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考古学的研究成果,涉及北方草原地区的旧石器时代、汉代、大夏、辽代、金代、元代的考古遗址和墓葬以及出土文物,并对此进行历史视域的分析。第二部分为民族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成果,包括汉文古籍中的北方民族、契丹的饮食文化和人口特点、草原丝绸之路问题、饮食人类学视野中的草原饮食文化、草原文化的多样性等,涉及历史人类学、生态人类学、饮食人类学等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第三部分为艺术学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古代民族的造型艺术、墓葬壁画的图像、民间美术的分类、民间美术遗产的文化生
本论丛阐述了中古中国与古希腊罗马、古波斯、古印度物质文化交流情况,着眼于中国境内所见附着诸西方文化因素的各种遗存,就12个子课题进行了具体阐释,一方面厘清各种遗存在中国的发展脉络,另一方面探索其西方来源问题。《BR》西来的文化因素不仅常见于日常生活,还被用于丧葬事务,更广泛地出现在佛教文化之中,渗透到当时社会生活的诸多层面,涉及饮食器、服饰、家具、葬具、地面建筑、石窟、单体造像等类别。基于学界披露和笔者实地调查资料,采用考古类型学与美术史图像学结合方法分析。
西周和春秋战国是中华文明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本书采取历史文献与考古发现相结合的科学方法,不但对西周成周城和东周王城的地理位置、形制规模、结构布局、兴废年代以及东周王陵的分区和沿革进行深入探索,取得全新的研究成果,而且还对周穆王西征、禹铸九鼎、嫦娥奔月、圭表测景、王子乔升仙、王子朝奔楚和苏秦事迹等重要问题进行现代阐释。特别是对构成中华民族“文化根脉”性质的周公礼乐制度、《河图》、《洛书》、《周易》哲学、《老子》哲学和儒家思想等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进行提炼解读,从而把周代历史文化
本书从哲学诠释学和中西史学比较的角度,对中西古典时代著名的传记史学家司马迁与普鲁塔克进行比较认识的可能性和合理性进行了论证。此外,本书又从古今相通、中西互鉴的旨趣揭示了司马迁与普鲁塔克在历史观、人文观和轶事观三个维度的异同,以及对两者在中西传记史学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社会历史原因进行分析。本书认为对司马迁与普鲁塔克传记史学观念的比较研究,不但具有历史意义,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总之,本书的突出特点是在古典时代的中与西、哲学与历史、叙事史与传记史学的相互关联中,探求中西传记史学的特点,并在司马迁和普
本书以“史记学与大学生人文素养研究”为研讨重点,收录论文60余篇,分为五个部分:一、《史记》文本与注释研究;二、《史记》与大学生人文素养研究;三、《史记》思想文化研究;四、《史记》文学艺术研究;五、史事研讨及其他。
本书是一本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通识类读物。主要分两条线索,全面介绍了中国古代文人、官员和朝堂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官员制度、科举制度到家庭结构等。用趣味的语言梳理了相关知识点,比起传统艰深的古代文化常识书籍,风趣幽默,且与当下大众关心的趣味知识点结合紧密。目前市面上针对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专门书籍少之又少。很多专业书籍,语言艰涩,没有针对性。作者针对这一现状,结合授课经验重新梳理和规划学生群体,或者说年轻人必须要掌握的知识网络图谱,用通俗的语言为学生讲解古代文化常识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