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主题是“落地生根——高校教师的专业成长历程”,收录了以培养基础教育师资为己任的高校教师们的专业成长历程,展现了高校教师与乡村教师双边的生命成长,于高校场域的渐次融入、交相叠映,是如何发生的。其中“结伴而行:对一段跨界行动的反映回观”,为高校教师突破自我限定,实现跨界行动,找到多方协同的位置的历程;“学生如何能成为学习主体一一反思性探究学习的教学实践”反映了作为台湾师资看到大陆教育现场,对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路径的探索;“高校教师教育者专业成长困境与突围:自我叙事研究”则是一位中层领
本书旨在全面阐释新时代德育基本理论,理解新时代德育基本逻辑,探索新时代德育实践智慧。在内容结构上,探索了新时代德育目标,德育任务、德育价值、德育方法、德育路径、德育课程教材、德育领导与保障等构成的新时代德育基本理论体系。具体阐释了新时代德育重要领域,涵盖中国梦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法治教育、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生态文明教育、人类命运共同体教育等。本书可供德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相关学科专业的学者与研究生参阅,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师、辅导员,中小学班主任、中小学书记校长等,本书是
《教育监测评估:制度与政策》一书是国内首部以我国教育监测评估体系为研究对象的专著,从本体论、价值论和系统论三个方面,分析了我国教育监测评估体系的本质与功能、目的与意义以及构成要素与类型,重点探讨了建立和健全我国教育监测评估组织制度、促进教育监测评估社会组织发展以及教育监测评估人员专业化等问题。 具体来看,该书基于中国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和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导向的视角,分析了中国教育监测评估制度中为何要实施教育监测评估、谁来组织教育监测评估、谁来具体实施教育监测评估、怎么实施以及如何使用监测评估结果
全书收录18篇文章,具体如下:党建研究栏目,1篇文章,研究高校二级党组织在院系治理中的领导作用;实践育人栏目,6篇文章,关注中华优秀传统礼文化融入高校美育、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视域下的“高师生”培养、发展性资助育人、依托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高校共青团工作改革创新,以及加强大学生红色教育的思考与实践;思政新论栏目,4篇文章,探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高质量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高校浸润式美育融合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数据赋能高校思政教育等主题;学工专题栏目,6篇文章
本书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与高等职业教育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深入探讨移动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程混合式教学的改革与实践,对思政课程混合式教学实效性进行了深入的调研与分析,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构建了影响其实效性的因素模型,并对未来高职院校思政课程混合式教学的发展方向进行了预测和展望,提出了创新的改革路径,充分体现了“互联网+教育”的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理念。
本书从梳理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国际传播话语的思想资源入手,对话语及其一般特征、对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国际传播话语及其主要特征进行了界定和归纳,即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国际传播话语,是指在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国际传播的过程中运用的话语情况,包括话语内容的选择、话语表达方式的运用、话语平台的打造等,旨在实现价值观念的有效、高效国际传播;其主要特征包括开放性、民族性和学术性等。本书还阐释了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国际传播话语提升的战略意义,即有利于更好地承担历史使命和时代任务,有利于增强国家软实力、争夺国际话语权和有利于增强当
这是一本父亲如何教育孩子的书,全书从两个角度进行了思考,一是站在儿子的角度,怎么看待他的父亲对他的教育,一是站在自己做为父亲的角度,怎么看待和实施对儿子的教育。
全书以儿子的成长为主线,按不同时间段内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该以怎样的教育内容为侧重,进行论述,其中融入作者从教多年的感悟,有事例,有经验,有一定的理论做基础,但更多的是教育过程中的失误和教训,也有一些好的建议,有一些对出现问题的深度分析。同时,穿插父亲教育作者的片段,相互碰撞、交织、映照,挖掘家庭教育中更深层次的问
本书探讨了由网络模因的生产和应用而产生的文化、经济和政治批判等案例,并从符号学和互文性角度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本质原因及其运行逻辑。研究表明,当今世界网络模因(包括图片、动图或视频)经常被以特定的方式进行再创混编,这一再创混编的过程结合了对流行文化的互文引用,并伴随着对人类经验中某些特征的戏谑或批判,引起了广泛传播,产生了特定的意义,引起了较大的网络模因代表了一种新的意义的建构方式,而其生产和传播的迅捷快速更凸显了其重要性。
本书内容已经外聘专家和清华大学党委审读审核通过(清委文[2024]72号)后同意安排出版。本书是一部集理论性、实践性和创新性于一体的职业教育课程混合教学设计专著,全书共分为七章,涵盖了职业教育混合教学改革的背景分析、研究现状综述、基本要素解析、现状问题梳理、教学设计模型构建、教学设计工具开发与应用研究以及疫情防控期间的混合教学模式探讨等多个方面。本书主要面向职业院校的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以及教育研究者。对于职业院校教师而言,本书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职业教育课程混合教学的理念和方法,为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