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关联”的思路解释西方哲学中的存在、自我、意义、真(实、信)、无、意识、经验、时空等重要概念,且从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中获取支持,提出了不同于传统哲学框架的新理论。
人的生存和发展深深扎根于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同时,人也始终在探索自我与世界的内在联系。那么,世界究竟是什么?世界本原又是什么?本书旨在回归事物本质,为此番困惑提供理论参考。本书从底层逻辑出发,提出五世界理论,包括信息世界、时间世界、空间世界、物理世界、幻影世界,以此阐释世界,揭示世界本原。本书认为每个世界都有着各自的运行规律,都有着存在于该世界的生命,世间万物万象便由此而来。本书分为上下两部。上部(质)概述了五世界的运行及其内在特点、物与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下部
本书基于一种独特的哲学视角向读者引介伦理学,这种视角融合了规范伦理学的核心问题(诸如“什么东西有价值”和“我们的道德责任是什么”)与元伦理学的根本问题(诸如“什么是价值”和“道德责任由什么构成”)。这部著作兼顾当代讨论与经典文本,精辟阐发了霍布斯、密尔、康德、亚里士多德和尼采等思想巨擘是如何开展道德哲学研究的,尤其关注他们如何从元伦理学思考获得规范伦理学洞见,比如,通过理解价值本身是什么来确定什么东西有价值。全书旨在引导读者“做”哲学伦理学,而不仅仅是“读”哲学伦理学,并进而探究所有人类都会面临
本书整合多种资源,创新生命教育的模式,通过多种渠道和途径开展生命教育研究,整合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环境,建立危机干预机制,将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开展融入大学生活跃的各个场域,推动大学生对自然生命的本质化认知、对社会生命的体验式融入和对精神生命的无限性追求。 全书就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本体论、价值论、实践论进行了阐述,论述了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理论基础,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实然考察,从理论和实践基础、构建原则和模式设计、模式运行分析和保障等方面对大学生生命教育创新模式的构建与运行进行总体阐
多少个世纪以来,诗人和哲学家们都在赞颂着大自然对人们的益处:贝多芬从岩石和树木中获得灵感;华兹华斯在踏过石楠地时吟出诗句;特斯拉在公园里想到电机……弗洛伦丝威廉姆斯对这些故事中大自然所蕴含的能量充满好奇,开始探索其对人脑的积极效应背后的科学。从日本、韩国、英国,到芬兰、美国,再到新加坡,她的全球性实地观察记录展示出我们与大自然的联系的重要性远远超出人们的认知:只是短暂接触自然就能帮助大脑从注意力涣散中恢复敏锐认知,长期潜入大自然中更是对多种精神创伤有良好的疗愈效
意大利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哲学家,为马克思主文理论及其在意大利的发展和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被认为是哲学的马克思主义的开创者,特别是在唯物史观的理解和应用方面。拉布里奥拉出生在意大利南方的那不勒斯,早年思想深受以贝特兰多·斯帕文塔为代表的南方黑格尔主义的影响。后来在罗马大学任教,成为历史哲学的讲席教授。在他的职业生涯中,拉布里奥拉对包括教育、工会活动和社会改革在内的许多重要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进行了研究和讲述。他的主要作品包括《关于道德自山、以及道德与宗教》《关于
本书从“分析马克思主义”思潮关于现实矛盾的研究、社会行动理论中关于行动困境的阐述以及逻辑学界对“悖论研究的社会文化功能”的探索着手,构建三者对接的桥梁。强调不同主体利益博弈所引发的理性错位是社会悖境产生的认知和心理基础,现实中利益协调机制的缺位以及政策设计上的脱节,诱发了不同领域的悖境由“隐迹”走向“高发”。指出要实现社会的协调发展、共享发展,就要破解社会悖境的难题,实现个体与整体的共赢。本书采用“形式化成果之非形式化阐释”的写作方式,通过刻画社会悖境的逻辑机制,寻求走出悖境的路径,把
本书以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核心成员阿多诺(T.W.Adorno,1903-1969)对“正确生活”(richtiges Leben/ right life)的思考为核心,着力探讨阿多诺非同一性道德哲学的基本问题:导论从“奥斯维辛之后是否能够被允许继续生活”这一时代追问入手,阐明阿多诺道德哲学的时代背景与思想史语境;第一章围绕阿多诺对文化工业的反思以及自由时间的思考,阐发其对“错误生活”不同面向的揭批以及艺术作品可能蕴含的解放意图;第二章借助阿多诺对海德格尔生存论存在论思想的批评,分析阿多诺提出的一
本书从行动视角出发对知觉和知识给出创新性解读,主张知觉本质上是一种具身的有意行动,知觉知识本质上是感知者通过适切地完成相应的知觉行动而获得的认知成就。无论知觉、行动还是知识,其核心特征在于体现了主体相应的能动性。借由上述论断本书创造性地改进了当下朴素实在论与知识论析取主义的相关论题,发展出新的基于行动的朴素实在论—析取主义,它们能够更好地回应相关形而上学与知识论挑战。通过上述工作,本书意在引导一种观念上的革新,即我们应当以行动而非心理状态作为讨论心灵-世界关系的基本本体论设定,“行动优先”为知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