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力, SMG五星体育首席编辑,评论员,周力工作室制作人。本书为周力的微信公众号”老周望野眼“的文章精选集。作者为上海”建筑可阅读“大使,多年来致力于上海城市历史的挖掘,尤其是街区、建筑、海派艺术、饮食文化等方面的微观历史。其作品发表于公众号上,本书精选其有关海派城市考古、城市行走和建筑可阅读等主题的文章,并配以作者在行走中拍摄的现场照片以及历史照片,以图文方式展示上海的各类老建筑、特色街区、大街小巷的历史和人文风情,展现近二三十年来上海巨变中的历史瞬间。文章内容多为探究一座地标建筑的
该书为历史类著作。从清代安徽城市发展的自然和人文基础、体系规模及形态、城市管理、城市经济、文化和教育、社会风俗等几个方面全面展现了清代安徽城市的发展过程。安徽地区的城市出现较早,在清代以前,历史的沉积已让安徽城市的发展达到较高的水平。就规模而言,清代安徽城市在当时的全国来说整体规模偏小,大城市不多。从形态上看,清代安徽城市方形城池偏少,圆形、不规则城池较多。从治安管理来看,清代各级城市地方政府、城市驻军、城市基层社会组织在治安管理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从经济管理来看,清代安徽城市往往依靠
这部书是对城市历史的解读,也是对中国何以是中国的解读,更是对整个华夏民族精神的找寻和解读。这里的六千年不仅是城市的六千年,也是中国的六千年。南京作为华夏历史中的枢纽之城,中国南北文化板块的枢纽之城,大陆文明与海洋文明交汇的枢纽之城,它曾不止一次的接续、担当、解释过中华。没有哪一座城市有南京这样多的灾难、象征、预言与希望,它参与了中国整个历史进程,在每一个文明推进的关键路口,深刻地思考过华夏的未来,解读南京,也就是解读中国,理解南京,也就是理解华夏民族精神。
上海的繁华辉煌,一开始是个“海上奇观”。这座充满传奇的城市,在鸦片战争后的百余年不仅由一个长江下游的县城,一跃而成东亚数一数二的国际性通商巨埠,更以“洋”、“商”与“女性”共同挑战与改变中国传统文化的秩序。西风中的资本主义,在上海长出最能代表中国早期资本主义发展的面貌,中国的现代性不能不谈上海。 本书回顾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上半叶的上海社会文化史,透过细细考察上海的金融、出版和现代百货业,作者生动描绘了中国第一批城市中产阶层。在国家角色尚弱的20世纪初期,这个新富阶层在从商与消费被视
黄河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蕴藏丰富的教化价值。本书以黄河文化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为切入点,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和在河南、甘肃、宁夏等地考察黄河时的重要讲话为指导,在阐述黄河文化的内涵、特点和时代价值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黄河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内在逻辑、现实动因、模式建构和路径选择。本书对于进一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具有
哈尼族历史迁徙是我国民族迁徙的重要组成部分,造就了哈尼族近现代分布格局和众多支系。本书借助布罗代尔历史时段理论,对话斯科特“逃避统治的艺术”,基于哈尼族族源“氐羌北来”说,以统一多民族中国形成、发展的宏观历史视野,以哈尼族与王朝国家关系为中心,以哈尼族与自然地理、其他族群关系为补充,运用历史文献、哈尼族迁徙史诗、田野调查等资料,探寻哈尼族历史迁徙过程及动因、特点、影响。
运用史学溯源及历史文献考证分析的方法,对游而牧之这一游牧民族传统经典生产方式的起源及发展阶段等加以梳理和分析,指出游牧生产方式发源于人类社会初期的史前时期,是人类应对蒙古草原地区自然环境由暖-寒、由湿-干等的变化,根据新形成草原自然环境的气温及降水等一系列因素的变动调节自身选择并发展起来的生产方式,经历了自史前至明清百余万年的发展演化过程,基本阶段特征如下:史前至先秦时期是发端及初步形成阶段、秦汉至宋元时期是曲折中稳步发展阶段、明清以来则是走向衰落及大变革阶段。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蒙古草
本书以中国内陆城市成都作为研究对象 ,以“叙事”的方式考察公共空间 、下层民众、大众文化和地方政治的关系,将“街头文化”作为中心,展示街头出现的各种文化现象——从城市的外观 、民间艺人的表演到民众谋生的方法以及对街头的争夺等。 下层民众的日常生活与街头有着紧密联系,他们创造并生活在这种文化之中。当改良者试图对街头的使用进行控制时,便引起了下层民众为其生存空间的斗争。随后在革命运动中,民众又以街头作为政治反抗的舞台。在民国初年的政治动荡中,民众和精英为共同利益而合作,组织自卫活动捍卫他们的生存,
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打造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思政金课,这既是启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实施05方案的初衷和目的,也是党和国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的目标和任务。本书汇集了近年来我们承担的多个省部级和校级课题研究成果,以及取得的多个省部级和校级的优秀教学成果,均是实践探索的经验总结。主要包括:有关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现状调研报告、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模式,以及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实践教学活动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手段。
熊廷弼,明末辽东三杰之一,有胆知兵,以严明称,但万历、天启年间因性格刚烈,好谩骂,不为人下,招致颇多非议。他一生三入辽东,终为党争所陷,其跌宕起伏的官场人生,正是晚明政局的缩影。
本书围绕熊廷弼之死,记录了熊廷弼后十七年的人生,以及晚明的边防形势和政治争斗。通过对历史细节的剖析,书中一改熊廷弼过去相对单一化的传统形象,以公允持正的目光审视历史,深挖熊廷弼复杂、摇摆的政治生涯。作者以熊廷弼作为晚明史的小切口,刻画诸多细节,描摹出晚明众多历史人物丰满的形象,还原了大明危如累卵却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