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包含引言、正文、结语和四个附录。正文分四章,第一章从人员数量、年龄结构、作幕时间、籍贯、游幕地域的分布及变化等方面,对乾嘉时期游幕学者进行时空观照;第二章从社会环境、区域环境、功名、出身、家境等生活景况方面,探讨乾嘉时期游幕学者的生存境域;第三章结合不同幕府和学者群体的发展变化,分析游幕学者的学术活动内容及其学术贡献;第四章从游幕学者在不同幕府的学术环境、学术活动方式和特点、人际关系、学术生态模式等角度,揭示乾嘉时期游幕学者的学术生态,力图对乾嘉时期游幕学者学术发展的社会与文化基础
清初,清廷为“隆重陪都”仿效京师六部在盛京设立户、礼、兵、刑、工五个部,统称为“盛京五部”。本书以“盛京五部”为研究对象,对五部的沿革、机构、人员、职能,以及五部与清帝、其他衙门的关系进行了论述,内容涉及清代盛京的行政设置、土地、户籍、词讼、礼制、军务及旗民关系等,是学界首部对盛京五部进行全面、整体研究的学术著作。
本书分为3章内容,根据丰富的史料,以纪实的手法记述了明朝宦官政治的前因后果和对明朝历史发展走向的影响。本书视野广阔,不局限于明朝一朝的宦官政治,而是追溯到明朝之前的宦官政治变化轨迹,力图详细说明对明朝宦官政治有影响的历代宦官干政现象。同时,不仅着眼于明代宦官政治对明朝历史发展的双重影响,而且又有细节的描述,具体到对明朝不同时期政治有重要影响的宦官故事入手,以个案解读整体。对不同时期明朝宦官的评价,又不限定于传统的旧有评价,而是基于史料根据新视角有全新解读。
本书以对近代中国政治文化动态的分析为出发点,探索了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1910-1930年代中国社会中的诸种社会运动和思潮,描写了中华世界在近代潮流中被重组的独特权力的样貌,以及20世纪中国获得的新旧重叠的多种多样的思想成果。
古代中国与古希腊这两大古典文明对人类经验的无数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且成为东西方比较的典范。本书研究公元前10—前4世纪中国与希腊社会的性别关系,这些关系反映在家庭宴会、公共节日和宗教庆典等背景中。以文学及历史材料为主的诸多文献资料显示,先秦和古希腊出现了两种不同的人际交往间的亲和与冲突模式,显示出男性和女性在集体场合中的自我组织和相互作用。通过分析两种不同的模式,作者向我们阐明了先秦和古希腊的古典传统中不同的社会政治机制、价值体系与人类关系结构。
本书基于生命质量和社会支持 视角,对于中国性别失衡和婚姻挤压背景下的农村男性婚姻困境进行了全方位分析和解读,在测度和评估农村男性生命质量的基础上,分析了婚姻困境对于生命质量的影响,并进一步揭示了社会参与、社会支持网、感知社会支持等不同的社会支持形式对于农村男性生命质量的影响机制和效应,为出台相关政策改善性别失衡和婚姻挤压背景下的农村男性生命质量提供了参考和依据。该书关注的是性别失衡领域的前瞻性问题,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本书立足于当前工业机器人等自动化资本投入在经济活动中显著增加的现实,创造性地将资本分为自动化资本和非自动化资本,测度出制造业技术进步偏向于自动化资本;基于任务模型(task-basedmodel)和实证分析方法,系统地研究了自动化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对就业总量、工资水平和工资差距的影响以及机制。同时,根据产业关联效应,探讨了制造业上(下)游企业的技术进步偏向如何影响下(上)游企业的就业和工资。本书为应对“机器换人”、保障就业稳定、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公平的就业提供了政策依据与决策参考。
21世纪以来,我国农民工群体内部出现明显的代际分层,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我国农民工队伍的主体。市民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的观念正发生变迁。本书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学及社会学相关理论,从乡土观念、消费观念就业观念、 婚恋观念四个层面,阐述新生代农民工的观念变迁,剖析新生代农民工观念变迁的特点与原因,并基于思想教育是引导观念变迁的重要途径,阐释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教育价值,揭示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教育I作面临的困境,探索思想教育路径。
本书共分为八章,从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志愿服务理论基础、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与志愿服务的方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人口规模与志愿服务的规模效应等角度对中国式现代化角度下的志愿服务进行了研究。
本书关心中国转型经济下的热门研究议题——企业社会责任(CSR),聚焦于讨论中国本土房地产及其周边企业如何履行对社区的社会责任——企业社区参与(CCI)。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社区建设和社区参与的相关文献与理论,通过大样本调查分析法和案例研究法对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中社区参与行为进行研究。描绘了我国CCI推动形成的社区类型,生动讲述了现有的CCI模式与机制及其形成过程,并形象刻画了CCI过程中合法性的形成与演化等内容,以期为政府、企业及学术界关心CCI的朋友们提供参考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