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中医学理论研究的学术专著。中医学理论具有“文化”“医学”与“科学”多重属性相互融合的特点。然而由于由于历史的发展与时代的变迁,使得中医学理论本身在语言与思维方式方面出现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脉络性”断裂,为当代人理解中医造成相当大的困扰。本书从中医学理论入手,尝试在现代学术语境下深入探讨中医学“文化属性”与“医学属性”“科学属性”的关系,在深入开展中医学术研究的同时,也能够起到一定的与中医学高端科普的作用。中医学的文化内涵属于中医哲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瞄准中医学的文化内涵,系
《伤寒来苏集》为清代医家柯琴所著,包括《伤寒论注》四卷、《伤寒论翼》二卷、《伤寒附翼》二卷。《伤寒论注》是柯氏将《伤寒论》原文依据六经的方证,分立篇目,重加编次而成。《伤寒论翼》为伤寒专题论著,主张《伤寒论》之六经辨证方法是为百病立法,而非单指伤寒。《伤寒附翼》是论方专书,主要剖析《伤寒论》诸方。本书参考多种善本及诸家注本,按照“伤寒论原文”“伤寒来苏集”(分为“伤寒论注”“伤寒论翼”“伤寒附翼”三部分)“白话解”的编排模式,对《伤寒来苏集》原文进行了逐句白话解释,这对中医专业学生、中
本书邀请中医专家对四大名著中医药相关内容进行阐发和评议,用思维碰撞和妙语连珠揭示了书中蕴含的丰富中医智慧。《红楼梦》通过对贾府贵族生活的描写,记录了大量具有中医特色的药膳食方;《西游记》通过对唐僧四人西天取经的传奇故事,展现了僧道群体对长生长寿的独特理解;《水浒传》通过对绿林好汉的刻画,呈现了中医在普通群众中的日常运用。《三国演义》通过对战争乱世的描写,凸显了中医在急病和外科手术方面的鲜为人知的成就。本书以生动笔触深入浅出地介绍四大名著中的中医元素,并通过与当代中医专家的对话,让读者从
本书介绍了全国基层名中医、上海市名中医、上海市基层名中医吴昆仑的从医经历,在咳喘病、妇人病、脾胃病、血液病、肿瘤、杂病等领域的学术特色、经验方药,以及用药思路、临床验案、临证体悟。本书力求通过整理汇总吴昆仑几十年来的验方效案医话,体现吴昆仑的临床思辨过程,让读者更为系统地了解吴昆仑的诊疗特色。书中着重临床特色及经验方药的介绍,并展示相应的医案医话,使读者从临床实践中了解其行医生涯。
本书介绍临床常用的侵入性治疗操作,主要包括封闭和针刀的治疗操作,涉及的疾病有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膝骨关节炎、跟腱炎、腱鞘炎、扳机指和跗骨窦综合症等。本书先对每种疾病的侵入性操作进行详细描述,拍摄了大量临床操作图片,并对侵入性治疗操作部位进行解剖和拍照,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侵入性治疗操作的全过程和注意事项,为临床医生行侵入性操作提供参考。本书适用于骨伤科、疼痛科、康复科和针灸推拿科等科室的临床医生。
《8秒按压告别疼痛》以文字、图片、视频的形式,首先介绍了身体(背部、头部、颈部、手臂、腰部、骨盆、髋关节、膝盖、手腕、脚踝)疼痛的原因及疼痛部位周围肌肉,然后介绍了针对各部位疼痛的8秒按压疗法、10分钟拉伸运动,zui后还介绍了一些简单、易完成的管理身体、预防疼痛的健身操。全书配有75个动作视频,扫码即可跟练。《8秒按压告别疼痛》图文并茂,按压、拉伸方式简单易操作,适合普通大众、理疗师、健康管理者阅读。
《慢性肩痛、高血压导引养生运动指南》主要分两部分介绍慢性肩痛和高血压的流行病学特征、中西医论慢性肩痛和高血压、慢性肩痛和高血压导引养生功法渊源、特点、新编导引养生功法动作说明(图文 视频)、 导引方试验功效、慢性肩痛和高血压运动处方及注意事项。重点是使读者在了解和认识慢性肩痛和高血压中西医发病机制的基础上,充分了解中医导引养生方的价值和实证功效,并在此基础上学会一套简便易学、动作舒缓优美的有针对性的新编导引养生方,以促进体医融合,增进老百姓健康理念,促进主动追求健康的意识。
本书依据第六次中国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结果,估计中国成人慢性肾脏病(CKD)有1亿人。其中CKD1-2期占73.3%、CKD3期25%、CKD4-5期1.8%,血液透析患者70万人以上。肾小球疾病为尿毒症最常见病因,尿毒症维持性透析病人的逐年增加,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经济负担。笔者从事肾脏病临床工作36年来,始终坚持学经典,用经方,深入挖掘中医经典理论内涵,继承中医名家和前辈经验,对本专业常见病、疑难病的中医药诊治积累了丰富经验。形成中西医融合,辨病辨证相参,经方时方合用的多维诊疗模式,有
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如何提高医者临床水平,除了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学习前辈们的临床经验。当代中医大家是中医药学这个伟大宝库中的一笔宝贵财富,因此,对于中医药学,特别是对临床上颇有建树的当代名老中医用药经验的总结显得尤为重要。本书以临床实用性为原则,精选了当代中医临床专家的临床用药经验,其中不乏对一些临床疑难病症的独特用药经验,也包括了一些常用中药的非常规用法,对临床工作者临证用药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天山刘氏皮科流派的诞生,是从无到有,是岐黄学者刘红霞教授在80年代缺医少药的医疗环境中,常常感于在临床诊疗中,单靠中医内治法难免捉襟见肘,从早期的屏前诊病、屏后施治的简陋环境下逐步发展而来的。刘红霞教授学术思想的形成,源于严谨的治学之道,踏实的治学之风,通过深研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脾胃论等经典著作,强化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的认识,谨遵内经及仲景所论,同吋撷取诸家之长,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探索思考总结,形成了学术思想的核心;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溯本求源,寻求理论支撑,在皮肤病的辨证上提出脏腑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