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组织研究》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主要发表第三次分配、社会组织、社会企业、慈善公益和社区治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本卷收录主题论文8篇、书评2篇、访谈录2篇、域外见闻1篇。主题论文涉及公益组织数字化转型、城市居民慈善捐赠、社会组织监管、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社会组织项目化运作、政社合作、社会企业、高校基金会等。书评分别对《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创新:理论与实践》和《社区基金会资源动员的行动过程研究》进行了评述。访谈录介绍了无锡市乐仁乐助社会创新机构创始
本书深入研究了流言传播机制,借助数理模型,从定量角度全面分析了流言传播现象。通过采用新闻传播学和社会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详细探讨了数理模型中各参数的含义,并结合数理模型分析的结果,揭示了流言传播的内在因素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伴随着微博的发展,群体性事件的活动场域开始转向微博,发展态势更加多元化、复杂化,现实与网络相结合,群众与网民相互影响,扩大了群体性事件的影响力。微博用户群体行为是信息社会的产物,研究微博用户群体行为是人们对信息社会未知事物进行判断的一种客观需求。深入系统的探索微博用户群体行为模式和微博用户群体行为的形成与发展,对于全面准确地掌握其发展路径,为政府应急处理群体事件提供依据,减少影响社会稳定的事件发生,促进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本书根据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情况,坚持融合协同与创新应用,聚焦理论与实践创新,融合多学科视角、理论和方法,与中国国情和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关注民生服务与实践发展,展示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行业的实践成果,开拓心理学等学科融入社会治理与民众生产生活“心”路径,探索社会治理、平安建设“心”模式,提炼具有时代特征、地域特点、文化特性的中国特色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模式。
本书对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产生、发展的政策脉络进行了梳理与解读,对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内涵与外延进行了详细解析,提炼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方法与应用模式,为各界加强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提供重要参考。
本书遴选了各个领域具有代表性的32个社会心理服务案例。本书也包括了社会心理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如何走深走实、产生实效,如何培养各行各业开展基础性社会心理服务的工作者并赋能各个工作岗位及提高工作效能的相关内容。本书还收录了中医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以探索更符合中国人特征的社会心理服务技术和方法。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是党中央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经过三年试点,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普遍推开。它面向个体、群体、社会提供多元化的社会心理服务,并逐步融入社会治理和精神文明建设,融入健康中国、平安中国、幸福中国建设,在实现社会安定和谐进步中发挥重要作用。本书阐述了社会心理服务工作胜任力的基础和核心,即社会心理服务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学习、掌握并融合运用的有关社会治理、心理工作、社会工作的基本知识、方法和技术。在此基础上,本书针对面向个体、各类群体及全社会和全人群的社会心理服务
我们生活中,人人都希望别人同意自己的观点,掌控一切;人人都可能不由自主地对别人指手画脚、随意评价。有的人懂得校正自己的行为,适度控制,所以进退自如,生活得无比轻松。有的人却不明白这种行为给别人带来的痛苦,结果人际关系紧张、婚姻失败、心灵扭曲,自己也异常苦恼。人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控制别人的欲望呢?为什么有人想改变这种行为,事到临头却总是无法自控?本书深入探讨了日常生活中我们习以为常的这些下意识行为,揭示了其背后的实质,使我们学会识别、理解和应对控制,解开了我们的困惑和痛苦,让我们在社会交往
言语虐待是当前社会很多家庭中存在的现象。言语虐待的影响是隐性的,因为受到言语虐待后不会产生外伤,伤害的程度取决于受害者精神痛苦的程度。本书内容来自作者对40多位受到言语虐待女性的采访,受访者的年龄从21岁到66岁不等,她们与伴侣生活的时间平均为16年多。大部分被采访人已经离开了有言语施虐行为的伴侣,但她们对这段经历的认知在5年、10年,甚至15年后还会历历在目。本书介绍了各种言语虐待行为的特点以及面对这些行为时如何做出恰当的反应,帮助读者认识到为什么他们在亲密关系中会感到困惑和不快乐,
本书分上中下三篇内容,进行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探索与反思,提出人才培养的“四元结构”模式,聚焦创新性人才的特征和培养方式、情感认同与文化塑造以及创新实践与生命实现等重大主题的研究,着力阐释人才培养与时代发展需求协同协调的一般机制和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