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首先对呼吸系统耐药菌感染的概念、发病机制、流行病学进行了阐述;其次介绍了呼吸系统耐药菌感染的中医基础和诊断,包括病位、病因、病机、临床表现等;然后重点对常见耐药菌感染的辨证论治进行了讲解;最后介绍了社区和医院细菌感染的预防措施。
本书不仅讲述了中医科常见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辅助检查、鉴别诊断和辨证论治内容,而且介绍了中医科常见疾病的针灸推拿治疗。本书在编写过程中注重将基础理论、基本技能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不仅继承和发扬了传统中医学的宝贵经验,而且注重结合临床,用理论指导实践,内容翔实、简明实用,融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于一体。
本书分为绪论,上、中、下三篇10章及附篇。绪论扼要介绍了中医诊断学的性质、内容、原理、原则、发展简史及学习方法。上篇为诊法篇,括望、闻、问、切四诊。中篇为辨证篇,括八纲辨证、病因辨证、病性辨证、病位辨证。下篇为诊断综合运用与病历篇,介绍了病情资料的收集、属性分类与综合整理方法,辨证的逻辑思维方法、思路、内容与要求,以及病历书写与要求。附篇包括现代研究思路、方法与进展、特殊诊法选介、医籍选录、舌象彩色图谱。本书可供全国高等中医院校中医类、中西医结合等专业学生使用。
《黄帝内经》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确立了中医理论与临床的基本范式,建立了中医学的基本思维方法,汇集着中医临床实践经验的结晶,规范着中医学术发展的方向,为中医学数千年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被奉为“至道之宗,奉生之始”,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最为关键的钥匙,2011年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BR》本书融会古今中外《灵枢经》研究的成果,结合作者的研究新知,对每篇原文分为导读、原文、校注、释义与知识链接5个板块,围绕原文讲了什么、为什么这样讲、讲对了还是讲错了、对错何以判断以
本书系统阐述了针灸治疗头痛与偏头痛的内涵。在中医学对头痛与偏头痛的认识中,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等方面进行梳理及总结,同时概述了西医学头痛与偏头痛的发病机制、临床流行病学资料以及诊疗流程。在针灸临床方面,归纳了诊治规律与疗效特点。机制方面,从神经内分泌、免疫、心理等角度进行分析。最后概述特殊头痛与偏头痛人群的健康管理。
本书首先对皮肤病湿热流派的学术思想和掌六合三针的学术特色进行讲解;然后重点介绍了在皮肤病湿热流派学术思想和掌六合三针特色技术指导下,常见的感染性、皮炎湿疹类、血管炎性、神经精神障碍性、色素性皮肤病及其他皮肤病的诊疗经验,包括病因及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病案等内容。
本书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着眼于耳鼻喉科疾病的针灸治疗。不仅介绍了耳鼻喉科疾病常用的针法与灸法,而且对科室常见疾病的诊治进行了详细阐述,内容涵盖耳鼻喉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要点、中医辨证与针灸治疗。本书的编写结合了编者丰富的临床经验,内容全面、层次清晰,具有较强的参考性。本书在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同时,继承和发扬了传统中医学的宝贵经验。
火龙药灸疗法是在《备急千金要方》与《外台秘要》的理论基础上,综合民间火龙疗法,运用最新科学方法,将名贵中药加工提炼而成的中医火龙增温液结合传统火烧疗法而成,在临床上应用广泛。本书总结了火龙药灸疗法的基础理论、临床操作及常见病的治疗方法。全书力求立论精当,内容充实,客观实用,简明扼要,从而适应临床工作的需要。第一章叙述了灸法的源流与发展,系统介绍了灸法源流、发展、分类和流派,详细阐述了灸法的特点与适用范围以及灸疗与保健养生等。第二章介绍了火龙药灸疗法源流与发展,腧穴与灸区,常用药灸方,重
本书以多种针灸技术和临床常见疾病为主要叙述对象,首先从针灸基础知识入手,介绍人体的经络、腧穴,针灸治疗原则等;其次从使用工具、操作方法、注意事项等方面介绍了针灸技术,比如针法技术、灸法技术;最后对临床常见疾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辩证分型、针灸治法等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该书以作者承担的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针灸理论文献研究为基础,旨在突破以往局限于从针灸看针灸的视域,转换至中医的视角重新审视古代针灸学术内容,深入阐发其中被遮蔽的学术内涵,深刻揭示其古今变迁轨迹,呈现古代针灸的“真实世界”。全书主体内容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从中医看针灸的必要性与意义价值;第二部分从文献分布的角度对中医古籍中散在的针灸学术内容分类进行介绍;第三部分论述基于中医视域对经脉病候的考察;第四部分论述基于中医视域对有关要穴主治特性的考证;第五部分论述基于中医视域对针刺作用性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