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治理既是政治实践中的核心问题,又是政治学学术领域的关键命题。实现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离不开对中国国家治理内在逻辑的深刻认识。本书从“行政区划与府际关系”“统合式治理”“经营型政府”“引导型自治”等地方治理中的典型现象出发,系统整理了作者近年来对中国国家治理与地方治理的思考,以期为推动中国国家治理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具有创新性的理论与思想贡献。
在新公共管理改革中,各国均放松管制,呈现从管制模式向治理模式转变的趋势。从经济法角度看,市场离不开国家的高权行为,变革的是高权行为的行使方式。合同和规制成为新国家治理体系的两大支柱,由此,契约规制逐渐发展与繁荣。契约规制可以弥补传统命令与控制规制模式的不足,是市场规制不可或缺的规制技术。书稿主要内容包括:公私法交融趋势下契约规制的源流与意义,契约规制的理论依据,契约规制的构成要素,公用事业契约规制的规制技术,政府特许经营协议的规则设计,混合所有制公共企业章程的规制等。本书稿倡导市场规制
徐晓林教授为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创始院长,也是国内电子政务(数字政府)研究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本书以徐晓林教授20余年来对行政学、电子政务、数字治理和非传统安全理论的探索为主轴,精选其在国内重要期刊上发表的相关研究成果35篇,以此管窥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过程和对其的思考。所关涉的问题既有行政审批体制改革、电子政务与数字政府、数字治理、数字城市改革等行政实务,也有国家安全治理体系现代化、中国虚拟社会治理、公共管理研究的中国经验等理论分析;这些成果分析了电子政务成熟度评价的基本维度,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为理论基础,在探讨了国家认同的价值在国家建构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及对国民、族群、民族的生存发展所起的作用的基础上,围绕国家认同的价值本质、特征、生成根源、评价和实现等五个问题展开。通过对国家认同的价值透视和理性批判,初步探索建构国家认同的价值论体系。
本成果以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人学与技术观为学理基础,深化阐释及探究人工智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合创新的必要性意义、重要性价值、现实性境遇与可行性路径。主要内容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基础学理阐释,包括导论、第一章,主要是对本成果选题、写作的基础性和前提性问题予以界定与厘清,重点阐释人工智能等相关概念、融合与创新的价值哲学意蕴,以及关于人工智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合创新的本质关联与内在逻辑。第二部分,理论问题研究转向至现实问题研究,该部分主要包括第二章内容,重点分析二者融合创新的现实境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中国共产党现代化话语演变的历史逻辑与现实进路研究(22YJC710100)。 当今时代,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在各自领域内迅速发展推进的同时,也出现了交融互涉、相互渗透的趋势。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把担负着铸魂育人历史使命的思想政治教育推向重要的历史方位。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为代表的第四次技术革命的兴起,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和条件。思想政治教育已潜移默化地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 人工智能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创新发展的重要利器。如何更好地促进人工智能有效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生,致思于无产阶级和人类如何摆脱各种禁锢与奴役的枷锁、实现人的彻底解放、真正得到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恒久主题。由他们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是充满理论张力和魅力的经典学说。 本书分为总论和分论两个部分。总论部分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的思想来源、研究对象、体系结构、理论基础以及基本特点等问题,展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的整体样貌和不同于其他政治学说的鲜明特征。分论部分围绕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关注的重大问题,从阶级、革命、国家、政党、民主、治理、自由与共同体等政治学的概念、范畴和原理展
本书介绍了地方政府间合作区的内涵、发展历史,地方政府间合作区的作用和发展优势,探讨了地方政府间合作区的理论基础,合作区与行政区划的关系,以及合作区与法治的关系。研究了国内发展比较好的合作区典型案例,介绍了它们的法制建设经验,并对广东省深汕特别合作区的今后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还研究了地方政府间合作协议和飞地经济合作协议的法律属性等一些问题。书中建议通过国家和地方的有关立法,从根本上解决规范地方政府间合作区行为的难题。本书系统地研究了地方政府间合作区的法治建设的有关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结果有助
本书作者是清华大学博士生,自本科至博士一直致力于雕塑的创作、探研,并在中国当代雕塑领域的现实业态和自身研究路径的基础上,选定风物雕塑这一方向。本书是一部美术作品集,主要收录了作者柴鑫萌创作的雕塑作品的图文介绍,还有一些专家学者的评论和推荐。作品部分分为田野之诗材料之变观念之维在地之思四个板块,作者通过对物质、物性、物体的深究,将本土风物形态转化为当代雕塑的语言表达。书中既有图景式的自然山水,也有通过棉、麻等综合材料创作的树枝、土豆、白菜等具有乡土气息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