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及晚清社会研究》系民政部批准成立的全国性一级学会—中国太平天国史研究会主办的学术专刊。本刊主要刊载关于太平天国及晚清时期(1840~1911)相关史实与理论的研究文章,宗旨在于保持严谨扎实的学术风格,以客观、理性的研究理念拓展太平天国及晚清史研究的广度与深度。本辑共收录文章20篇,分为“太平天国史研究”“晚清史研究”“综述·书评”三个栏目。
《形象史学》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文化史研究室主办的中文学术集刊,所收论文主要以中国古代历史上各个时期不同形式的物质文化为研究对象。集刊打破学科界限,在唯物辩证法的指导下,将历史学、考古学、艺术史等学科的共性和特殊性结合起来,将中国古史研究中的考据法与图像学、新文化史等方法论结合起来,从多角度、多层面来梳理人类文明的演进,进一步扩展了史学研究的路径和视野。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国史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习近平总书记不仅总是把党史国史并提,而且多次强调要加强国史学习,正确认识国史,汲取国史经验,还就如何正确认识国史和总结国史经验的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当前,越来越多的人在关注这一历史,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在参与这一历史的编研。本书作者结合对习近平总书记有关论述的学习,阐述了对国史编研中一些基本问题的认识,对国史编研工作具有一定指导和借鉴意义。
《光緒黄州府志》四十卷首一卷,清英啟修,清劉燡、鄧琛等纂,清光緒十年(一八八四)刻本。志分十綱:疆域志、建置志、賦役志、武備志、職官志、選舉志、人物志、藝文志、雜志,共五十八目,為卷四十。是志编纂者頗推崇乾隆王志,全錄前志序與凡例。
《(光绪)麻城县志》以湖北省图书馆所藏《(光绪)麻城县志》为底本进行整理,以影印的方式出版。 《(光绪)麻城县志》编纂始于光绪二年,时任麻城知县陆祐勤、继任朱荣椿修,麻城举人余士珩纂。该书在乾隆县志的基础上,重新厘定体例,详加校勘,撰成四十卷首一卷末一卷。内容涵盖方舆志、建置志、学校志、食货志、官师志、选举志、耆旧志、列女志、艺文志、大事记,首列各图,终以杂记,是全面、系统记述清代麻城县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史料汇编。
本书主要描写了甲午惨败,洋务派李鸿章失势,变法派康有为登场,然而变法图强最终以宫廷政变收场,学习西方的初衷不知不觉沦为了一些野心家的工具——无论是慈禧太后、保皇党、满清权贵,还是亲西方势力等,所有人都被裹挟于利益之争中,在晚清的朝堂上轮番登场。最后,八国联军借护卫使馆之名兵临北京城下,给中国百姓带来深重灾难,也导致动荡混乱的大清朝局又一次洗牌。
本书共两集,主要辑录类编明朝谕令藏区各部僧俗首领归属中央,设治封职、推行利用和扶持喇嘛教的政策,封授“法王”“王”、国师等各级僧官,订立朝贡制度,确定政治从属关系,在藏区征发马赋、差役,官府主持茶马互市,以及藏区和内地民间贸易的发展等重要的文献资料。
本书系统回顾和总结了社会史研究的国内外源流和现状,特别是2010年以来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异军突起的背景和态势;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史为例,阐释了中国当代社会史的研究对象、学科定位、研究架构、主题主线和分期;介绍了中国当代社会史的研究方法、资料特点,以及国外学者相关研究的借鉴意义。
本书主体是2012 年立项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中国当代社会史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的项目成果,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中国当代社会史理论的拓荒之作,特别是其中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史的解读,不但在中国当代社会
新中国70年的社会发展史,也就是围绕民生主线开展的社会建设史。本书以基本民生为主线,并借用社会学的范畴构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史的基本框架,主要包括社会结构、社会管理、民生保障和社会事业、社会生活、社会心态(社会心理、社会思潮)等;通过记叙、梳理上述诸方面在新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轨迹,揭示出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和主要成就,同时对发展中的曲折、工作中的失误也不回避、不轻描淡写,重在总结经验、揭示规律,从而令人信服地还原了新中国的社会发展历程。本书的出版能够对丰富国史、党史的学习有所贡献,也能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19492019)》由当代中国研究所著,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发展历程,解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伟大实践以及在中国语境中的运用,总结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宝贵经验及对后人的启示,证明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具有光明未来的一种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