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院常被视为国家、社会和保育人员施予孤残儿童无私关爱的场所。基于对东南某省永江福利院长期的田野调查,本书意在倡导用一种辩证的视角看待中国儿童福利机构的运作机制。主书名为《爱的悖论》,即希望这样的视角能够提醒读者注意围绕机构运作所呈现的“爱”的复杂性,它兼有光明与晦暗:“国家关爱”兼有救济与治理的两面,“社会关爱”兼有扶弱与排斥的两面,“保育员妈妈的爱”亦兼有付出与自利的两面。在福利院这一由“爱”构筑而成的结构中,孤残儿童也以其独特的方式经历着社会化、形成自我认知,并最终实践了自身的能
这套丛书,试图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两个大局,以及新发展格局和大安全格局这两个格局的高度,立足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期的特殊时间节点,从不同角度和维度,全景式、大视野认识国家安全。本书以大历史视野梳理百年变局的战略演进与时代特征,分析世界大变局与全球经济革命性变迁的内在联系,论述国际力量沉浮起落、非国家行为体兴起,阐述西方制度霸权的历史兴起与时代迷茫,探索思潮对历史变革的引领作用,衷心希望能帮助读者更好认识百年变局与其中的中国方位,为维护中国的国家安全
本书通过对小说、哲学、诗歌和心理学论著的细读,分析现代中国文化与社会想象中群众的核心性和历史性,更把中国群众话语放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全球知识语境下,挖掘被忽视的跨国互动和差异。这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综合文学研究、思想史和人类科学史,凸显了现代人类科学知识的形式、新兴艺术的表现和不断变化的社会诉求之间的纠葛。
本书基于深入的社会调查和对大量数据的分析研究,阐明了非正规就业是我国农村进城务工流动人口就业的典型特征。农村进城务工群体的内部,同样存在着因性别、年龄、受教育层次、户籍地等差异而产生的内部分异。经济活动的空间迁移,就业从农业到以低端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和劳动密集型工业的改变,其形态主要是既有别于传统农业,也与正规就业不同的非正规就业或灵活就业状态,使得城市里农民工的衣食住行、社会交往等也相应发生变化,呈现出既不同于农村里的农民,也不同于城市市民的特征。研究表明,农村进城务工群体的居住特征表
本书立足于人口老龄化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双重背景,从探讨社会养老服务供给体系完善的宏观背景及条件入手,梳理社会养老服务供给与人口老龄化协调发展的演进逻辑。在该逻辑下提出社会养老服务供给体系框架与体制机制,探讨不同人口老龄化发展阶段养老服务供给的目标、内容及动力,并设计了养老服务供给社会化体制和运行机制。考虑到老龄化进程发展和政府财政能力不足的冲突,测算了社会养老服务供给水平适度区间,并构建供给水平综合评价体系,分析社会养老服务供给水平影响因素,总结出多重约束条件。上述约束条件的突破需要政府责任的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进步,在长寿、少子和人口迁移等多因素推动下,人口老龄化的浪潮正席卷全球。 目前,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人口老龄化成为当前与今后很长一段时期我国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人口老龄化和老龄社会正在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如何有效加以应对是摆在我们所有人面前的重要课题。 本书应时而作,告诉我们应如何构建多元包容、全民共享、智能创新的老龄社会,从基础设施、人力资源、财务保障、生育政策、技术鸿沟、生命关怀、老龄产业等各方面进行深入全面的阐述,并与数字化、智能化结合,探索中国老龄社
为深刻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的先行实践和理论思考,浙江日报全媒体评论理论部开设了《之江会客厅》理论访谈栏目,邀请徐光春、李慎明、韩庆祥等知名专家学者,针对社会热点和发展中的难题,如三轮驱动促进浙江民营经济新飞跃、以发展大格局看共同富裕、以消费导向促进新发展格局构建、如何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等问题,以浙江的改革发展为素材,深入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指导意义。本书为此访谈栏目的合集。
本书在传统文化的指导下,论述了中国古代政府展现出不俗的公关能力,在处理君民关系、民族关系、外交关系、组织与民众关系、人与自然关系都有独到之处;以 “以民为本”、“仁政”思想去调和君民对立;以“大一统”、“华夷一体”思想调和民族对抗;以“天人合一”、“顺其自然”思想和谐人与自然关系;以“仁义”和“自治”思想处理组织与民众关系;以“合纵连横”、“和亲”策略平衡外交关系的内容。同时本书也研究了中国古代政府在信息管理、政府形象管理和危机公关等方面也有出色的公关技巧。最后本书提出由于时代变迁的缘
中国特色乡村治理体系是由其理论渊源、制度规范体系、制度执行体系、制度执行监督保障体系等构成的有机整体,是保障中国乡村治理有效运行的载体和依托,具有系统性、开放性、包容性、创新性、时代性等特征。该体系运行的效果主要取决于其反映中国乡村治理规律程度及其自身完善程度,并受中国乡村治理进程、治理条件和多元主体协同治理能力制约。研究和探讨中国特色乡村治理体系建设问题,应立足于中国乡村社会实际和乡村治理发展需要,尤其应立足于增强农民主体性、主体意识、主体地位及改善乡村民生福祉、实现社会正义等对于加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美国著名小说家马克·吐温的代表作品,是《汤姆·索亚历险记》的姊妹篇,它以风趣诙谐的手法,讲述了主人公哈克贝利为了追求自由而离家出走,并与黑奴吉姆结伴乘坐木筏沿密西西比河漂流的种种经历。小说以哈克和吉姆的“逃离”为主要情节,哈克要逃离“文明”社会的虚伪与腐败,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吉姆要逃离蓄奴州,奔向自由州,获得身体与精神的自由,揭露了宗教的愚昧、蓄奴制的罪恶,宣扬了种族平等观念,被视为美国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现实主义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