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先蒿属是北温带草本大属,植物种类繁多,在我国分布约有360余种,其中喜马拉雅-横断山区为该属的多样性中心和特有种分布中心,是研究物种演化和高寒生态适应的重要类群。该属植物花冠形态复杂多样,涉及到多种形态学术语,加之群体内部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异,不同亲缘关系的物种共享相似的表型特征,依据早期植物志中的文字描述以及线描图稿对其进行野外分类鉴定难度较大。为了降低马先蒿属物种的野外识别难度,进而编著了《中国马先蒿属植物图鉴》。本书记录了我国分布的马先蒿属植物200多种,以直观的形态特征对马先蒿
该书系统的讲述了世界主流机构IACUC在实验动物管理与福利伦理方面的先进理念与经验,内容涵盖了了IACUC管理员办公室架构、岗位与职责、动物护理和使用计划、方案的审核与批准、动物管理和使用计划的审查、设施半年检查、实验动物饲养管理和使用项目的监管、野外实验研究、人员资格与培训、兽医护理、检举政策、职业健康与安全计划、应急预案、主要被授权人的作用、信息自由法和保密信息、数据管理和电子系统、政策法规、军队实验动物法规的差异等。
牡丹和芍药是芍药属中的一对“亲兄弟”,是著名的园林和药用植物。本书阐述了基于野外综合考察、大量标本观察分析、多学科研究和谱系基因组分析产生的5项研究结果。①对世界牡丹和芍药进行全面分类修订,确认芍药属有34种,其中野生牡丹9种,全为中国特有,为世界牡丹和芍药提供了精准的物种数据;②揭示了芍药属的谱系发生关系,建立了芍药属全新的分类系统;③推论芍药属植物起源于泛喜马拉雅地区,并由此向北温带地区扩散,形成芍药属现代的地理分布格局;④揭示中原地区5种野生牡丹在庭院中相遇,发生杂交,经人工选育,产生“花
中甸刺玫是云南香格里拉的特有极危植物,仅狭域分布在香格里拉小中甸地区。课题组经过近10年的系统研究,发现该物种仅存600余株,种内具有丰富的表型变异,是一种重要的高山观赏植物和食果植物资源,也是一种耐低温的月季种质资源。课题组经研究发现中甸刺玫是异源10倍体,这也是迄今蔷薇属野生种上唯一有报道的10倍体,是该属植物中目前发现的最高倍性。本书主要展示中甸刺玫的地理分布、种群现状、表型变异、细胞核型以及种内存在的染色体形态和结构变异、系统发育位置、10倍体起源、繁育系统、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等方面的
在《中国真菌志 第49卷 球盖菇科(1)》基础上,本卷记载我国球盖菇科田头菇属Agrocybe、环伞属Cyclocybe 、裸伞属Gymnopilus P. Karst.、盔孢伞属Galerina 、脆锈伞属Alnicola和滑锈伞属Hebeloma真菌6属129个分类单元,并对第49卷进行补遗,包括5属10种。本卷提供了上述类群的描述,并提供线条图和部分种类的原生态彩色图片。为方便读者查询,书末附有中文名和拉丁名的索引以及参考文献。
大型真菌在生态系统中对帮助植物生长、维护生态系统稳定、促进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等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同时大型真菌在食药用方面与人类建立了密切的联系。自然界中大型真菌资源丰富、形态多样、色彩纷呈,准确识别并合理利用大型真菌尤为重要。本书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大型真菌30种(类),依据相关文献资料,用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语言全面展示各种代表物种的外形识别特征、生长繁殖现象、研究利用历史、文学文化知识等相关内容,并提供了在野外拍摄大型真菌原色照片。
本图鉴依据敦煌石窟的概念、地理分布和石窟壁画中植物图像资料等,对石窟所在地的植物物种和植被类型进行了系统科学考察,旨在揭示敦煌石窟周边植物多样性及生态环境特征,阐述植物对石窟保护的价值和生态学意义。图鉴分总论(上卷)和分论(下卷)两部分。总论包括丝绸之路与敦煌、敦煌石窟价值、敦煌石窟的保护、植物与敦煌石窟等内容;分论采用恩格勒分类系统,共收录敦煌石窟群周边植物 72 科 265 属 387 种,其中蕨类植物 1 科 1 属 1 种,裸子植物 4 科 6 属 10 种,双子叶植物纲 57 科 22
本书由苏格兰海洋生物学会Gage 教授和英国南安普敦大学Tyler 教授两位国际著名海洋生物学家编著。本书前3 章介绍了深海生物学发展的历史与研究方法,第4 至14 章用大量经典标本和来自海底观察设备拍摄的海底照片全面系统阐述了深海巨型、大型和小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时空分布模型,并通过对摄食、代谢、繁殖、发育和散布过程的考查,阐明了这些生物如何适应于生活在本来并不适合于它们栖居的环境中的生态学。最后,介绍了人类对这个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的潜在重要影响。本书是一本经典的深海生物学专著,尽管已出版
全书以蜘蛛网、翅膀、眼睛、贝类螺类、胚胎等为例,将自然界存在的形态与计算机程序模拟结果进行对比,探讨生物演化的方向;又以蜜蜂授粉、无花果与黄蜂共生为例,探讨生物演化的相互作用。
《寻觅自然》是一本经典博物图书,由社会生物学之父爱德华·威尔逊撰写,它首次收录了威尔逊富有开创性的主题文章,深入探讨了自然的野性与人性之间的密切联系。威尔逊认为,理解人类行为,需要从进化的角度审视遗传与文化变迁。威尔逊赞美了生物多样性对人类持续存在的重要性,讨论了亲生命性的概念,威尔逊认为,人类有足够的智慧和时间应对环境灾难,关键在于正确引导科学和技术,重建人类的自我形象。对于物种迅速消失、环境遭到破坏的现实,这本书仍然具有借鉴和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