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是人类社会中时常会成为讨论焦点的话题,往往因为社会文化中的种种阐释而被赋予了别样的意味。然而性并不仅仅是人类世界特有的现象,从植物到动物,广大的生物世界中也普遍存在着“性”这一生物现象。为什么生物会演化出“性”这一机制?从什么阶段起生物可以被视为存在“性”机制?从生物学视角而言,“性”的本质又究竟是什么? 本书作者作为长期从事植物发育研究的生物学家,打破人类(乃至动物)中心视角,从更普遍的生物世界中,致力于回答这一广受瞩目的概念背后深层的生物学问题。
马特·克拉赫特(Matt Kracht)对分布在全球六大洲的鸟类进行了个性化的分类描述。全书介绍了59种世界各地不同的鸟类,这本书是作者从自己的兴趣出发,使用自己的分类方法,应用自己的语言系统,写成的风趣幽默的观鸟指南。
从上古到现在,我们求神拜佛、狩猎、把宠物当家人、爱上二次元人物、给人工智能做图灵测试——从动物、机器到神灵,我们身边围绕着非人,而我们又一再把它们当“人”,与之相处、依赖、责备,甚至为它们做打算。所以,我们为什么反复爱上非人类?或者更进一步地说,什么是人?什么是非人?在这本书中,人类学家韦布·基恩犀利地指出,人与动物的关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不同的定义,人机关系这样的现代问题也会被纳入历史和信仰的考量,仅存于想象中的神在今天越来越像不具有解释性的人工智能模型。这些围绕在人身边的事物一直
本书解释了大脑如何与社会世界互动,以及为什么故事很重要。本书回答了大脑是如何让我们讲故事和跟随理解故事,以及故事是如何影响我们思维的问题。作者分析了构建和交流故事的认知过程,探索了它们在心理功能在神经生物学中的作用。作者解释了叙事是如何帮助大脑解决,大脑在追求对模式、综合和稳定性与需要灵活性、适应性和变化的开放性之间,无休止的冲突。这些互动的神经科学是故事塑造我们生活的部分原因,即使是我们的生活产生了故事。我们讲故事的能力揭示了语言和思维的哪些方面是一个古老的问题,这个真正的跨学科项目应该
从基础到临床,从农作物的改良到人类健康,生物节律的重要性逐渐被大家所认知。本书从时间生物学的发展史开始,循序渐进,介绍了生物节律的概念,生物节律在植物和哺乳动物中的分子机制和应用,现代生物学研究方法,以及生物节律与人类疾病的关系。本书作者均为本领域的一线科研工作者,从基础出发,纵览前沿,将与生物节律相关的内容融会贯通。本书可供学生、教师及医护人员阅读,学习和理解生物节律的理论及生物节律在医学健康和农业应用等方面的前景。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器官纤维化及植物提取物在对抗纤维化中的潜在应用,涵盖器官纤维化的概念、发病机制以及各器官纤维化模型的建模方法,并且重点探讨了热点植物提取物在防治器官纤维化中的应用及作用机制;提供了关于纤维化机理和药物开发的详细信息,可以帮助理解纤维化的发展过程并探讨更有效的治疗方法。通过深入研究纤维化的发病机制和植物提取物的作用及其机理,旨在为读者提供有关器官纤维化的前沿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前景。
本书共分两篇。第一篇“生命奥秘”,系统介绍了酶在揭示生命奥秘中的作用。内容涵盖了酶本质认识历程、酶与物质代谢、酶与能量代谢、细胞间交流和酶的调控、酶与遗传信息传递。以酶学基础知识为主线,结合众多诺贝尔奖获得者研发历程等科学史内容,揭示了酶在生命中的重要性。第二篇“健康长寿”,主要介绍了酶在工业生产和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内容涵盖了酶与基因工程、酶与基因编辑、酶与合成生物学、酶与药物研发、酶抑制剂与肿瘤治疗。以酶在医药领域的研发应用阐述了酶对于人类健康、长寿的巨大作用。本书适合医药研发科技人员
这是博物学家、自然插画家克莱尔·沃克·莱斯利撰写和绘制的一本生动有趣的视觉系行动指南,意在带领读者从零基础开启观鸟之旅。 莱斯利用标志性的自然笔记插画向读者展示了识别鸟类的关键线索,从喙和爪子的形状,到羽毛的颜色、飞行模式和行为特征等。她给出简单的提示,鼓励读者仔细观察:鸟儿在哪里?什么时候出现?如何移动或进食?她还教读者怎样画鸟,怎样选择设备。她告诉读者,观鸟这件事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可以在喂食器旁、公园、郊外、自然保护区,也可以在等红绿灯的街口和人来人往的停车场。 在被人造物包
2015年9月12日,汤姆·穆斯蒂尔正和朋友在加州海岸划船,风光很美,但一头座头鲸突然跃出水面,砸翻了他们的船。还好,他们俩奇迹般地活了下来,毫发无伤。事后,穆斯蒂尔产生了一个疑问:“它干嘛要这么做?”然而,你没法去问一头鲸鱼。作为自然主义者和野生动物电影制片人,穆斯蒂尔开始调查世界各地的人类与鲸鱼的互动,探索利用“水下耳朵”、机器鱼、人工智能(AI)等来发现动物对话模式、解码动物语言的研究。这是一项令人兴奋的调查,从17世纪的显微镜和列文虎克,到19世纪的捕鲸业、20世纪的鲸鱼解剖,
从传说的猫妖,到身负重任的驱鼠大将,再到家庭中的喵星人,猫在人类社会中地位的变化,是近现代史的一面镜子。
猫的近现代,是猫终于成为猫的时代。人们不再心怀畏惧,将猫视为妖怪或神明,也不再用忠义等道德准则去评判它们。然而近代化又让人们以是否有用去衡量它们,大肆饲养与大肆捕杀反复上演。直到20世纪中后期,猫终于开始以自身的形象成为人们刻画、消费的对象,猫热潮到来。现代社会生活和家庭的空洞化,凸显了猫在陪伴方面的无可取代,猫成为家庭一员。
猫的近现代,是近现代社会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