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采用了地域文化与大学文化、文学研究相互交织的复合视角,主要聚焦于文化古城时期的文学生产、作家聚合、学院作家生成等京派作家的有关研究,新视角启动新视野。本书对京派文学研究的学术脉络做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对文化古城时期北平都市空间、文学写作与城市精神进行了细致的考究,从历史原貌着眼,以史带论,在地域文化和大学文化的复合视角下对京派文人的生存和写作进行一种新的解读,重估其在现当代文学史、文化、思想史上的意义和价值。
本书以明末清初出现的十余种尺牍选本为研究对象,以文本为出发点,结合具体文本内容,并尽最大努力从各方搜集到各种资料,详细考证,紛缕析,从文学和历史等角度,尤其从文学范畴、文体品性、文人礼仪等方面论述了尺牍的文化意蕴,研究它们出现及成书的原因,以及流传的过程等。
本书共分为三个篇章:“文学与文化”展现了说不尽的文学巨著;“科普与教育”开启了通俗易懂的科普旅程;“哲学与人生”开辟了通向内在之路的深刻独白。其间不仅有名家的指点、教师的引导,还有图书馆馆员和学生的感悟,读来亲切可感,着实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良师益友”和“人生指南”。
明代是中国记游文学空前发展的兴盛时期,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明代保存了数量巨大的游记,蕴藏着巨大的文学研究价值。本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仔细梳理,认真分析,概括总结,从文学视角出发,以6种典范文本为研究对象,对明代的游境写心书写做了较为深入的分析与总结,并将心灵书写的论题,置于明代记游文学整体特色及其历史进程中予以考察:从嗜游之心、记游之境观察明代文士心态与记游文学新风尚;以境随时迁、心随境异分析社会变迁中的明代士人游境之心路;通过心与境合、极貌写情纵向评价明人创造性的
这是一本帮助你了解宋朝人衣食住行的历史普及读本。中国文化的高峰出现在宋朝,宋人的生活方式,也成为影响一千多年的模板。我们今天的生活习俗、节奏乃至价值观念,大都是从宋代开始定型。宋朝能满足一个现代人基本的需求,养猫养狗,上班吃外卖,逛夜市,看演出......它散发着自己独有的时代魅力。本书围绕着现代人的兴趣点选取了四大主题,包含美食、逛街、住行、节日。从这本书中你会发现,宋人的美食天天不重样,夏季冷饮冰果应有尽有,不想出门了还可以叫外卖;去夜市逛街,到酒楼喝酒,到瓦舍勾栏观赏各种文艺演出;当
《在菜场,在人间》是一本书写一群平凡菜场小贩的炙热生活的书,也是一本讲述贴地而活的生之乐趣的书。作者是一边摆摊一边写作,被央视赞为菜场女作家的陈慧。
陈慧的前半生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幼年被送养;少年生病;青年远嫁;中年离异。一个底层女人的不幸,似乎都发生在她身上。好在,为了讨生活去菜市场摆摊的日子里,她白天摆摊,夜里写作,竟在充满烟火气的菜市场里找到了救赎。
在菜市场摆摊的十八年里,陈慧遇见过
本书以纪实的白描手法,通过主人公从流浪汉到动物园饲养员、饲养场工人、马戏团小丑的各种经历,以及在这前半生中与动物结下深厚感情的记述,强烈地展现了主人公热爱生活、嫉恶如仇、济老扶幼、维护社会正义、凸现人生价值的人本精神。全书描绘流浪汉等边缘群体贫困却不失尊严的生活,书写动物与人在困境中的坚强求生,以及互相陪伴,彼此信任的友谊,某种程度上接榫了萧红开辟的有蓬勃生命感和原始生命力的东北文学篇章,在具备较高文学性的同时,传递了善良朴素、极具正义感的正面价值观。
长篇小说《夜奔》是一部当代中国京剧艺术的史诗,是四代女性京剧艺人在时代洪流中的心灵史和生命之书,更是传统中国文化筋骨在80年世代变迁中百折不挠的精神传承。
小说以武生剧目中极具难度的一出独角戏林冲夜奔作为题眼,故事围绕着女武生这一戏曲舞台上少人知晓的存在而展开,以1940年代到当下,从中国到世界的历史和文化巨变作为背景;通过四代女艺人对艺术境界和人生道路的不同追求,把个体命运,家国历史,和对艺术巅峰的探索,融为一体。
《夜奔》首次以80万字的宏大体量,从女性角度
本书稿共收录94首诗,体裁均为现代抒情诗。书中每首诗为一节,每节既独立成章,又相互映照,通篇浑然一体。“虹”是一种自然景观,也是一种象征,体现了作者无数美好的记忆和甜蜜的痛苦。“虹”的意象既是现实的虹,也是心灵的虹,更是作者对青春、爱情、生命、向往等的追寻、追忆。作者从童年、青年、中壮年去感悟“虹”,体验纯美博大的境界。诗歌表现了一种“虚静、逍遥、悲怜、欢喜”,一种“沉默、透明、纯净、辽阔”。唯美、大气、丰盈,透着繁华和各种色调的明朗,在色彩、形状、光影中抵达人与自然的和解,融入作者对
本书为综合性学术刊物,主要登载以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为考察对象的语言、文学和文献研究的论文,各学科的专题研究与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并重。 本卷为“古代文本文献形态研究”专号,立足于中国古典学研究中三个重要的“形式”问题,即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文本形态问题、中国古典语文学中的语言形式问题、中国古典文献学中的物质形态问题,借助语言、文学、文献、历史等多学科的交叉对话,展开深入的专题讨论。本书既重视古代作品的文体、文类、文本形态等内部机理特征,又关注相应的文献、书籍、物质形态等外部要素,尝试为中国“集部之学”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