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恕之城》讲述了一位“母亲”复仇的故事。两桩离奇杀人事件,引出十九年前作案手法与之相似的旧案,沾满儿子鲜血的父亲、如影随形的神秘女人、盘山公路上被撞得严重变形的汽车……原本不相干的一切早已被命运的漩涡裹挟。猎杀时刻到来,昨日重现,她会彻底卸下仇恨的枷锁,还是向狰狞的命运继续宣战?
该书收集了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等国家的普通外国人的中国故事,他们是在中国高校进行英语教学的外籍专家、来华留学生、跨国公司高管等与中国通过各种方式结缘的外国友人。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不同的领域和不同的性别年龄,他们的写作视角也各不相同,从对一个城市的印记到一段跨越文化的人之爱恋,从对一处历史故址的瞻仰到一段跨越千山万水的思念,从象牙塔内的师生到商业舞台上的老板与员工,从无血缘的母女到爱人……他们的故事五彩缤纷,时而让人捧腹,时而让人泪目;时而如涓涓细流,时而如磅礴大浪
本书以清中期著名学者型文学家王昶为研究对象,通过其文学活动来呈现乾嘉诗学、古文、词学的特点、面貌及演变趋势,并考察乾嘉学术对文学的影响。本书分为上、下两编,分别从诗学、古文、词学三个方面探讨王昶的文学思想、文学创作、文学总集编选活动以及交游活动。诗学上,考察王昶对沈德潜“格调说”的继承与深化,其以唐为宗、兼取宋调的选诗策略与乾嘉诗坛由清初宗唐向道咸以后宗宋过渡趋势的关系。文章学上,探讨王昶以学术性文章为主、注重考据实证的古文编选倾向及其反映出的乾嘉学术对传统古文创作、古文理论演进的影响
《唐代文学研究》是国家一级学会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刊,由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与西北大学文学院共同主办。本刊主要刊发关于唐代文学研究的学术论文,内容涵盖唐代文学创作与作家研究(除总体综合研究外,包括对诗、词、赋、散文、骈文、小说、俗文学等各体文学及其作家的研究)、唐代文学文献与史料研究、唐代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研究、唐代文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唐代文学的接受史与传播史研究、域外唐代文学及文献研究等。
《赋学:批评与体性》基于“进入过程的文学史研究”的学术理念,力主回到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与文体学语境来探索最有民族特色的文学体式,着重从赋论批评形态、律赋创作机制、文体观念、地域赋学、赋格方法论等方面出发,系统阐述中国赋学研究的基本内容,论证谨严,征引翔实,揭示了诸多不为人所注意的赋学问题,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
从古代小说互文现象的发生学依据、明清小说创作中的互文现象(跨文本互文、内互文)及其意义生成机制、明清小说文本接受中的互文性意识以及明清小说对现代文化的参与四个维度对明清小说互文性研究提出体系构想。力图从发生学角度探讨古代小说互文性现象出现的原因与特征;从狭义互文性的诗学、修辞学之途描述明清小说具体的互文性表现,并分析其意义生成机制;从阐释学、接受美学角度破解小说互文现象的解读机制(尤其是特殊读者对于古代小说文本的介入与“重写”);从社会历史文本角度观照古典小说对现代文化语境的参与和贡献
本书采用了地域文化与大学文化、文学研究相互交织的复合视角,主要聚焦于文化古城时期的文学生产、作家聚合、学院作家生成等京派作家的有关研究,新视角启动新视野。本书对京派文学研究的学术脉络做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对文化古城时期北平都市空间、文学写作与城市精神进行了细致的考究,从历史原貌着眼,以史带论,在地域文化和大学文化的复合视角下对京派文人的生存和写作进行一种新的解读,重估其在现当代文学史、文化、思想史上的意义和价值。
本书以明末清初出现的十余种尺牍选本为研究对象,以文本为出发点,结合具体文本内容,并尽最大努力从各方搜集到各种资料,详细考证,紛缕析,从文学和历史等角度,尤其从文学范畴、文体品性、文人礼仪等方面论述了尺牍的文化意蕴,研究它们出现及成书的原因,以及流传的过程等。
本书共分为三个篇章:“文学与文化”展现了说不尽的文学巨著;“科普与教育”开启了通俗易懂的科普旅程;“哲学与人生”开辟了通向内在之路的深刻独白。其间不仅有名家的指点、教师的引导,还有图书馆馆员和学生的感悟,读来亲切可感,着实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良师益友”和“人生指南”。
明代是中国记游文学空前发展的兴盛时期,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明代保存了数量巨大的游记,蕴藏着巨大的文学研究价值。本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仔细梳理,认真分析,概括总结,从文学视角出发,以6种典范文本为研究对象,对明代的游境写心书写做了较为深入的分析与总结,并将心灵书写的论题,置于明代记游文学整体特色及其历史进程中予以考察:从嗜游之心、记游之境观察明代文士心态与记游文学新风尚;以境随时迁、心随境异分析社会变迁中的明代士人游境之心路;通过心与境合、极貌写情纵向评价明人创造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