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探访红楼遗迹的散文集。本书作者是一位作家,也是一位红迷,有感于《红楼梦》、曹雪芹家族与南京、苏州、扬州三座城市的特殊关系,首次提出了红楼三城的概念,并进而对三城的红楼遗迹进行了探访,结合《红楼梦》文本、曹雪芹家世,穿梭于现实与历史之间,从一位写作者的角度揣摩、感悟,颇有心得,发而为文。
本书为第39届青春诗会诗丛之一种,是吉林青年诗人吕周杭的一部诗集,精选诗人多年来创作的诗歌百余首。吕周杭的诗以明朗清新的切入视角见长,阅读他的诗,像是引领读者在荒疏空旷的平原里,注视到一只随阳光跃动的松鼠,跟随在它蓬松的尾后,走入一则沙漠绿洲般的神奇国度。从而在低沉霜寒的阔大中,逐步关注到一种明朗信美的独特审美体验。另外吕周杭的许多诗有着对古典元素和影视剧的诗歌重写,试图给已经固化的文本注入新的理解。
本书稿以花间词感知觉语言和情感语言为切入点,详细分析花间词的审美旨趣;在语言分析的基础上依照语言风格,对花间人进行派别划分,共分出温派、韦派、孙派、欧派四派;再从语言传承的角度分别探讨花间词与齐梁宫体诗、敦煌曲子词、李商隐艳诗、南唐词、柳永词的语言异同,找出它们之间的传承关系;最后从语言视角探讨花间词在词史上的影响,着重分析感觉语言的“感发”本质和词的娱情观念。本书稿研究思路比较新颖,可为文学和语言学的综合研究提供参考,也可用于普及相关的词学和语言学知识。
本书由语文特级教师程翔主编,对《诗经》81个名篇作了详尽的注释、翻译及赏析,其中选篇包含了部编版教材中所有收录的选文。全书分两大部分,分别为:1.《诗经》选注与赏析;2.《诗经》专题学习。 1.《诗经》选注与赏析部分每一篇选文分四部分:(1)原文。(2)注释。注释力求准确详细,如为教材中的选篇,注释与教材一致。(3)译文。译文力求准确优美,有助于中学生理解《诗经》中的内容。(4)赏析。赏析中包含对对诗句的理解、语言特色、节奏、思想感情等,详尽细致。 2.《诗经》专题学习部分主要包括:(1)《诗经
本书是国内第一本聚焦鸭绿江口湿地鸟类及兽类的文学作品。湿地,被称为人类之肺,而辽宁丹东鸭绿江口湿地是我国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滨海湿地类型保护区,为中国第二大湿地、全球八条鸟类迁徙线中最繁忙的一条。这里繁衍着数百种植物、鸟类、鱼类以及两栖类、哺乳类动物。然而,这又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海鸟的书。在知识与科学的支撑下,无法忽略的是字里行间或隐或显的人文情怀。日常生活中蕴含的自然之道,人与动植物平等的世界观,以及鸟兽对人类的磨砺等,都藏在深深的自然之中,自然,是人类的来处,也是最终的去处。
《镜花缘》是清代长篇小说中十分奇特的一部,全书100回。该书前半部分描写了唐敖、多九公等人乘船在海外游历的故事,包括他们在女儿国、君子国、无肠国等国的经历史。作者以奇幻的笔法,揭示了人间社会的种种风俗败坏和道德堕落,体现了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具有现实意义。后半部写了武则天科举选才女,由百花仙子托生的唐小山及其他各花仙子托生的一百位才女考中,并在朝中有所作为的故事。其中突出地描摹了女子的才华,体现尊重女权的思想。全书以丰富的想象、幽默的笔调展示万般世相。此次重版,以经典的张友鹤先生校注本为
《山水作伴》是一本关于自然、历史、人文的大散文集,从苏东坡到黄公望;从李太白到秦少游、张旭……作者将读过的万卷书付诸于行走的脚步,带着泥土的芳香和时光的深邃,冲破时间的束缚,与他们在书本里、山水间畅谈。山守着水,水陪着山,从古至今,山水不分离,作者寄情山水,与山水作伴,这是生命的滋养、是飞向天空的自在,是扣问人生的思瓣。在广阔的自然间谈古说今,作者对古往今来的诗词作家、文人轶事如数家珍,对历史的凝视与展望,让读者在阅读中获得畅达。
以全国著名英模人物朱彦夫为原型,精心创作的传记体长篇网络小说《铁骨金魂》,描写了朱彦夫的传奇人生:1947年,年仅14岁的朱彦夫参加解放军,此后转战南北、身经百战。奇迹般活下来的朱彦夫,却放弃了疗养院的生活,回到贫穷的家乡沂源县张家泉村任党支部书记。朱彦夫用残缺的身躯,带领乡亲改变了家乡面貌,再创了辉煌。
本书为散文集,以支教教师第一人称的视角,讲述在粤桂扶贫协作大背景下,广东音乐教师赵倩仪到广西毛南族地区支教过程中发生的感人故事,从音乐支教的小切口,再现了广西毛南族群众如何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奋力绘就整族脱贫的壮美画卷。从初赴桂西到熟悉新环境,从课堂教学到教师培训,从音乐教育初心到创业维艰,从组建乐团到举办溶洞音乐会,一幕幕细致的场景,折射出近年来我国在农村教育、脱贫攻坚、万众创业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也刻画了主人公将个人的前途命运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伟大事业中,体现了新时代
这是一本回忆录,作者将自己小学阶段到大学再到工作的经历以文字形式深情记述。在不同的社会阶段表现出个人及生活状况不同的发展进程,用文字的形式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也是对人生一种美好的回忆,歌颂了祖国强大的发展过程,弘扬正能量,给更多的文学爱好者以责任感与情怀。本文不仅仅是作者对过去生活的记录,也是作者对美好生活与人生理想的歌颂,更是作者对梦想与希望的深切呼唤,阅读本书,能增长力量,丰富情感,对理想与人生充满信念与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