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影响研究为切入点,以比较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运用翔实的史料,深入分析大陆母体文学对台湾现代文学的影响,积极探求中国现代文学精神、现代经典作家对台湾文学发展的意义,细致地梳理台湾文学与祖国大陆母体文学间深刻的渊源关系;同时,又进一步凸显了台湾文学作为中国文学特殊组成部分的地位和价值,研究台湾文学为丰富和发展中国文学提供的独特而宝贵的艺术经验,从而在更加广阔的视野中建构起中国现当代文学学术新体系。
主编饶龙隼,上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文学制度研究”(17ZDA238)首席专家,“中国古代文学制度研究”丛书主编。 本书由上海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制度研究中心组织编纂,依托上海大学文学院中文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文学制度研究”(17ZDA238),编辑刊发国内外有关文学制度研究的最新研究论文。本辑包括17篇论文,分理念与观念、制度与文学、材料与新见、令规与辑释、古典与英译等五大专题,深入探讨了中国古代文学制度的
本书包含“梦开始的地方”“北大,北大”“何处佛光照影来”和“做勇敢和浪漫的自己”四个部分,展现了乐黛云数十年风雨人生中的感悟与思索。书中有乐黛云对儿时浪漫时光的刻画,对温馨家庭日常的描写,对马寅初、陈寅恪、季羡林等学术大师的追忆,还有她对两性相处之道、女性自我建设的思考。
本书分为“让照亮我的也同时照亮你”“四季的歌谣”“山中慢时光”几个部分。内容主要是诗人对故乡的回忆,对亲人的歌颂,对自然风光的描摹,诗人在山中长大,对山中的人事物都有细致的观察,随着诗人成年、离乡,感觉到文明教化和自然风物之间的不协之处,这是城乡变迁中很多写作者共有的经验,但诗人并没有武断地采用批评的视角,或者去写城市生活的苦闷,而是用真诚朴素的笔调,自然的文风,去写过往,写故乡如何塑造那片土地上的人。
本书分被祝福的人、风比人更孤独、遇见月光、美好来自宁静几部分,内容包括:山中听雨
本书分马说、蚂蚁歌、中年书、村庄纪几部分,内容包括:我是你的马
本书是诗人丘锋的第三部诗集,收录诗人近年写的诗歌百余首,分为“美好的食物总是一样的”“我像水一样轻盈”“诗像舟一样横着”三辑。丘锋的诗歌短诗居多,语言简练,但充满温情,给人以风淡云轻、苦尽甘来的质朴与余味。本书继承了其一贯的自然朴实风格,没有过多华丽的词藻。诗人怀恋过去,幻想未来,扎根于现实生活,取材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抒写了诗人对一切美好的向往,对理想的爱美和自由的热情、勇敢、执着追求。本书是一场诗人灵魂与灵魂的呢喃对话,记录着诗人的心路历程。
本书梳理了1949年以来科幻小说创作历程,总结其知识分子形象的变迁,丰富了当代文学的知识分子形象谱系,并把科幻文学纳入了当代文学史研究,加强了当代文学史的研究面向。第一章从1949年以来的科技政策、知识分子政策入手,分析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的科幻文学创作状况。第二章则从科幻小说的现实主题入手,观察科幻小说创作“幻想”与“现实”两个维度之间的互相关联,并考察知识分子叙事与科幻小说创作各侧重点之间的重要关联。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则主要按照时间维度,以个案的方式以小见大,观察不同文学史阶段的科幻文学
本书是《诗人十四个》作者黄晓丹的随笔集,收录了黄晓丹随笔32篇,写的是她从20岁到30岁的十年间,对人生的思考、对前路的迷茫的库绕、对自身的困惑的探索,对生命的意义的追寻,内容涉及友情、爱情、梦想、生死、焦虑、孤独、迷茫、女性成长等方方面面。这些思考的力量,成长的瞬间,帮助她自我修复和完善,弥合灵魂与肉体、希望与现实之间的裂痕,终于长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
本书为四川大学博士研究生课程民国文学研究专题近五年的教学成果结集。该课程自2018年开课以来,一直采用“工作坊”的形式,围绕民国文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师生共同研讨,形成了一系列得到学界认可的成果,是四川大学博士研究生教学改革的见证。全书分为三编:“社会史视野”体现为文史互证的研究方式,是对“作为方法的民国”的落实,是课程开设之初的工作坊主题。“‘区域间’的文学”是关于“文学史空间转向”的落实,成果普遍表现对于“区域”“流动”等问题的关心。“文学史的‘地方路径’”,是对地方路径视野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