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文学研究、鲁迅研究、现代文学研究,代表了王瑶先生一生学术成就的三个高峰,《中国现代文学史论集》辑录的就是后两个方面研究的代表性论文,涉及鲁迅作品、巴金小说以及五四时期散文、现代文学民族风格等。《中国现代文学史论集》的论述带有时代印记,同时也能从中看到王瑶先生追求学术研究学科化的努力。王瑶先生透过丰富、复杂的文学史现象,在整体性的视角和学科生成发展的内在联系中,探寻文学史发展的过程和它的规律性,其精神和方法,对于现代文学史研究具有"典范的意义"。
《中国文学:古代与现代》辑录王瑶先生在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两个研究领域的若干经典论文,以凸显其一生的学术追求及研究专长,内容包括文学的新与变,考据学,现代文学所受的外国文学的影响,鲁迅等人对于中国文学遗产的态度和他们所受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等等。以现代观念诠释古典诗文,故显得新;以古典修养评论现代文学,故显得厚。求新而不流于矜奇,求厚而不流于迂阔,这点很不容易。
博雅四时,未名朝夕,北大的生命力和活泼气象,既源于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也来自在此扎根、栖息和不断成长的人们。而北大“兼容并包”之精神,在于涵育学术、引领智识,也在于坚定相信并热切鼓励着每一个体绽放的无限可能。 在师生的砥砺奋进之外,后勤工作人员和劳动者们也同样是北大校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他们以岁月为承诺、以劳作为实绩,守护着燕园的洁净、有序与安宁。 2022年,北京大学发起《咱们:看见身边的光》特别策划,邀请艺术学院博士生肖梦涯,为44组、54名北大一线服务人员拍摄人物肖像照,并在北大第二教学
《诗经的读法》根据台湾交通大学刘龙勋教授的诗经公开课整理而成,本书选取了《诗经》中的重要篇章进行解读,主要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等国风中的重要诗篇。本书知识面涵盖非常广,讲解角度新颖,包括天文、地理、人文、历史、数学等方面,不同于市面上流行的讲解意涵。本书祈求开拓文学经典教学的新领域,让读者具备人文、艺术和伦理的涵养,关怀人类与文化,以孕育新一代的菁英。
叶思芬教授作为风靡台湾地区的四大红楼解梦人之一,曾在台北医学大学、台湾科技大学、敏隆讲堂等地常年主讲《红楼梦》,博采众长,细致入微,启门外者入门,带入门者窥径。叶教授兼治《红楼梦》与《金瓶梅》这两部代表中国古代小说高峰的经典名著,带领读者品味其人物角色的成长、努力、彷徨、超越或解脱,凸显名著中少人关注的精妙细节,串起原作者良苦用心的草蛇灰线。读《红楼梦》可用不同视角:可回归清贵族公子的日常读之,可以受启发的作家视角读之,可以众生皆苦的慈悲心读之,亦可以为青少学子、初读红楼者发蒙解惑读之。叶
随着南宋文人不断涌入西江流域地区,该地的文化生态发生很大改变。同时,西江流域的自然生态,也成为这些文人的文学创作活动的重要源泉。本书以南宋时期流寓岭南的文人为研究对象,将其置于西江流域的社会文化中进行考察,通过重点分析张孝祥、朱敦儒、黄公度、胡铨等个案,不仅探讨了其气质、性格、心理、文化活动与西江流域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而且阐述了其文学作品的题材、风格如何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展现了地域社会变迁与文学活动之间的互动关系。
新时期40年,中国当代文学经历了充满活力的探索和发展,各种思想的激荡催生了多元化的文学思潮和文学现象,也曾引发产生较大影响的“百家争鸣”。此著将文学争鸣与探索中的经验与问题作为重审新时期文学的突破口,探究当代文学创作与批评的互动关系;从文学史叙述所忽略或边缘化的文学现象中选取“人物形象嬗变”“女性文学反思”“儿童文学本位”“纪实文学辨析”等为对象,对其中交集、碰撞、融汇的审美意识和文学观念进行价值判断和再批评。此著注重将新时期40年中个别的、阶段的、侧面的文学现象与中国当代文学70年发
书稿呈现了梅贻琦、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等十余位清华大学近现代名家学者的大师形象、国士风范。作者以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激荡的人文情怀回望历史,以妙笔辣评再现清华名师巨擘革新除弊、气势如虹的傲骨与担当。再现了名师大家严谨忘我的治学之路和风流雅致的人生态度。
“文章真处性情在,谈笑深时风雨来”,书稿呈现了蔡元培、胡适、傅斯年等十余位北京大学近现代名家学者的大师形象、国士风范。作者以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激荡的人文情怀回望历史,以酣畅淋漓的笔墨深刻剖析了每一位人物的思想历程和情感底色。再现了名师大家各领风骚、可敬可爱的卓然风姿。
本书主要收录了无法抵达;父亲的荒原;原野之上;在炉火中;穿过胡同拥抱北京;一个人的警务室;随一条河流南下北上;一滴水的光芒;蒲公英花开;仰望年多巴;未曾送达的黑枸杞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