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围绕科技治理问题,从理论发展到实践需要,阐明科技治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以国外科技治理理论进展为切入点,结合国内理论进展与实践成果,重点关注科技治理及其发展趋势、政策工具、治理模式、治理困境及对策,准确把握科技治理理论的发展概况。
本书聚焦数字图书馆,首先论述了当前数字化阅读素养教育。其次,阐述了数字图书馆的阅读平台的建设与数字图书馆的推广策略。再次,解读了数字图书馆的社交性与参与性。最后,展望了数字图书馆的未来发展趋势。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特别指出要“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作为传统教育体系的重要补充,在线教育体系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能够在复杂环境下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因而发展完备的国家在线教育体系迫在眉睫。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第一,需要明确全民终身学习与在线教育体系的相关性,包括两者的逻辑关系、实施路径,以及当前主要关注的研究主题。第二,通过对全民终身学习视野下我国在线教育体系的现状分析,掌握其主要特征和重要任务。第三,依据在线教育体系的元素组成,从资源建设、模型建构、运作机制、环境设计、质量
米歇尔·马菲索利(Michel Maffesoli,1944— ),是法国当代知名的社会文化学家,其主要研究方向是后现代社会及部落主义,对于当代科技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变化,提出诸多颇有深度的见解。目前国内学界和读者对马菲索利的了解相对有限。本书是一部马菲索利研究专集,着重评介马菲索利的部落主义以及后现代理论,并以此论述当今虚拟文化的现象以及当代社会多元文化,力图以新的视角阐释当代网络社会和文化的新变化,探讨虚拟文化可能孕育出的新范式。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项目号为21FXWB023。 共识是社会存在的前提。当代社会的共识形态以网络舆论方面的基本认同为主要形式。舆论共识与媒体议程设置和新闻报道所传递的价值观之潜移默化有关。媒体记录的社会变迁被称作媒体记忆,社交媒体舆论场的公共讨论影响着用户认知并最终演化为群体记忆。用户认知与群体记忆塑造网络共识,形成社会性质的共识。从这个意义上讲,传统媒体的记忆功能和社交媒体的用户互动(公共讨论)促成了当代社会共识的新形式:舆论共识。社交媒体时代的媒体记忆与舆论共识之间的关系为何,二者对舆
本书探讨了建构全球媒介伦理的理论基础、全球各国媒介伦理规范、基于儒家伦理的媒介伦理建构等诸多问题,理论层面分析一种最底标准的伦理规范存在的可能性,继而围绕全球134篇媒介伦理规范共通准则、中外媒介伦理规范的对比、儒家伦理与媒介伦理等层面进行分析,以一种“尝试的、努力的”姿态来探讨媒介伦理规范,提出12个方面的伦理准则,涉及媒体权利与责任、真实、消息来源等,形成了一份“全球媒介伦理规范”文本,从而回答了“全球媒介伦理规范的建构基于什么样的理论、建构出的规范是什么”的问题。
本书为喻园新闻传播学者论丛中的一本,收录了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二级教授赵振宇40余年来在新闻传播与管理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实践案例。本书融合了新闻学、传播学、管理学、政治学等多学科视角,聚焦新闻策划、舆论引导、人员激励和决策程序四个议题,尝试探析协调四者运行关系的科学方法与实践路径。“新闻策划论”围绕什么是新闻报道策划,分析了新闻报道策划的前提和原则;“舆论引导论”研究了突发事件的传播规律、应对策略,对如何建立突发事件的常态化管理机制等提出对策建议;“激励方法论”探究激励的作
本书为喻园新闻传播学者论丛中的一本,收录了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余红教授近年来关于网络新媒体和中国社会发展的深度思考文章,涵盖网络舆论与意见领袖、网络公共参与、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风险传播、健康传播、媒体传播力和网络新媒体人才培养等领域。本书对网络舆论、国家形象、媒体传播力等概念进行了界定,并结合实际案例开展了对公共议题中科学传播框架嵌入、健康风险报道的“不确定性”等方面的前沿性研究;选取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舆论和舆情现象,立足风险社会理论和情感社会学视角,研究互联网时代网络舆
本书在充分吸收借鉴互联网思维业界解读、学界定义以及国内外思维科学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立足互联网时代人的互联网实践特别是人的互联网思维实践,重新定义互联网思维的内涵及外延,从教育价值理念、方法理念和治理理念三个维度进行研究,并基于三个理念提出教育作品开发、教育传播优化和教育生态调控的创新观点,力求在有限篇幅中抓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问题,探索出一条基于互联网思维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路径。
本书围绕课程思政目标实现、能反映育人体系本质、相互联系、互为条件、决定课程思政实施的基本单元构成,并决定育人体系的结构、功能和本质。内容体系、师生关系、组织领导、支撑保障、评价体系等五个方面,分别指向育人体系的内容要素、主体要素、导要素保障要素和评价要素,五个方面相互配合、相互协同,形成完整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