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批评家的公共言说总能在不同层面上传播文学,潜在影响社会。本书会集韩东、徐则臣、王祥夫、李浩、弋舟、王春林、何平等十多位作家、批评家相关访谈十六篇,力图还原他们在不同场合的对话交锋。如韩东对乡土小说与前辈作家的阐释;徐则臣幽微而又深刻地绘制自我文学地图的雄心;王祥夫、李浩、弋舟对书画艺术或诸多现实的不同表意;王春林、何平对技术时代或城乡变革的坦诚言说;等等。这些现场感十足的灵动对话在不同意义上呼应文学研究、多主体的口语表达与对话交锋的生机,或能为板结的文学研究、沉寂的理论思维带来蓬
中国诗歌叙事传统首倡者董乃斌先生的精心之作,致力于发掘被抒情传统遮蔽的叙事传统,构建文学史抒叙双线并贯的范式。作为中国诗歌叙事传统研究丛书的首卷,开宗明义,缕叙中国诗歌传统研究现状,直指中国诗歌抒情传统唯一独尊说的偏谬之处。并以此为基石,以大量中国古典诗歌(如《诗经》、李杜诗)为实例,结合历代文论诗评,解析诗中蕴含的叙事成分及价值。以15个关键词,陈说从叙事角度研究中国诗歌的必要性和意义;融贯文献与中西理论,有力反拨抒情传统唯一独尊说,将长期被忽视的中国文学叙事传统从幕后推至台前,建构中国
本书是江苏师范大学教授、现代诗人徐荣街先生的作品,诗选由其家人和学生整理,诗歌写作时间从1963年到2022年,跨越了60年光阴,书稿收录了作者不同时期的代表诗作,诗歌描写祖国的发展变化,体裁上多为现代抒情诗,《你只有二十二岁——雷锋颂》《接班人之歌》《绿野放歌》《再唱大风——古彭九歌》等不少诗歌产生较大影响,多次在各大型诗歌朗诵会上朗诵,内容上多是讴歌英雄、赞美祖国山河历史文化,也有一些个人的生活感想以及海外见闻,有历史感、有诗性,充满正能量。
在芬兰,萨米人与冻原上的驯鹿为伴,传统吟唱世代口口相传,源自内心的古老旋律连接起自然万物;在澳大利亚,每寸土地都曾被原住民的祖先在大梦时代用点和线记录,并在流传下来的歌之路中、在现代人无法进入的时空中被反复吟唱;在冰岛,大部分人仍相信精灵的存在,说起精灵就像谈论自己的老朋友一样,他们是小淘气、童年的玩伴、乐于助人的邻居…… 现代社会以外的世界,超乎想象。
《晚明二十家小品》是施蛰存先生1935年应上海光明书局之邀编选的一部散文集,选入二十位晚明文人具有代表性的小品散文两百余篇。二十位文人依次是:徐渭、陆树声、李维桢、屠隆、虞淳熙、汤显祖、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曹学佺、黄汝亨、张鼐、李流芳、程嘉燧、钟惺、谭元春、刘侗、陈仁锡、王思任、陈继儒。每位作家的作品辑为一卷,全书共二十卷,并附有诸家小传和采辑书目。书中选入的都是具有开拓性的小品作家,大多出自公安、竟陵两派,或在思想观点上较为接近。收录的作品多体现山林隐逸思想,冲破正统文体束缚,展现适
《中国韵文史》一书是迄今为止最早的中国韵文史著作。该书精要地勾勒出中国古典诗、词、曲发展流变的轮廓。全书分诗歌(二十二章)、词曲(二十七章)上下两篇。上篇以《三百篇》、《楚辞》、乐府诗、五七言古近体诗、唐宋元明清诗等为一系;下篇以词曲因音乐而兴起、令词慢词之发展、正宗词派之建立、豪放词派在金朝之发展、南北小令套曲之兴起、元代散曲作家之盛、元明词之就衰、清词之复盛、散曲之衰敝、常州派之兴起与道咸以来词风、清词之结局等为一系。
本书按诗文作品题材分为上编、下编以及附录三个部分。上编主要从盐城出版的革命报刊中选编97位革命文艺工作者的古体诗、新诗、歌谣、墙头诗等123篇;下编主要从盐城出版的革命报刊中选编61位革命文艺工作者所写的散文特写、通讯报道74篇;附录主要择取几篇对开展盐城革命文化有指导作用的代表性文论进行简介。
《此岸的辨识》是作者两年内为《人民政协报》陆续写下的百字短文,有叙事,有论理,有抒情,短则二三百字,长不过四五百言,共约六十篇文章。分为三辑:第一辑升值与升职;第二辑动之以新成;第三辑再创与再造。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朱永新评价该书稿:微言寥寥,却显大义;小波徐徐,汇聚成海。短文以专注、精炼等特色正在赢得时代的青睐,结集《此岸的辨识》积跬步以至千里,以短文日积月累、聚沙成塔。我想,文如其人,这应该也是小波先生作文、做事、为人的秘诀。
中国作
本书中,作者回顾了与名家交往的一桩桩往事,抒发了在与名家交往中产生的难以忘怀的感悟、感慨和感叹。
《再探<红楼梦>》主要涵盖了作者在熟读《红楼梦》原著后的心得体会,全书皆为作者反复研究考据所述。 《再探<红楼梦>》中主要包括四大部分:文本解读与考据、版本研究与作者研究、交流材料和演讲稿、学者评论及媒体宣传。 《再探<红楼梦>》中收录了几篇作者于学术会议中使用的演讲稿,也体现出了此书的学术价值。 《再探<红楼梦>》作者从第1首至第3首“怀古诗”中探知作者父姓“曹”、母姓“马”,以及在南京的独特生活经历;从第4首至第8首“怀古诗”中探知作者对清朝雍正皇帝的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