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研究春秋时期周、鲁、齐的98个世族作家,涵盖王族、公族、家族、士族等不同社会阶层出身的173位世族作家,逐一考证其族属、世系、事略暨文学创作活动,从王室、同姓公室、异姓公室不同侧面展示春秋时期文学创作的整体风貌。 本书将世族作家群体与文学创作结合进行研究,避免了以往研究空间重南轻北、研究时间重末轻初、研究视域缺乏全面性、研究成果缺乏系统性的弊端。在研究过程中,力求改变世族研究与文学研究脱节的现象,从世族与文学研究结合视角,将触角深入到家族宗这一宗法制社会构成基本元素中,在全面钩稽考
本书系以甲戌本、庚辰本等早期脂本为底本,汇集了己卯本、戚序本、蒙府本等其他脂批本的部分脂批,并参考、吸收若干新校点本及脂批辑本的校点成果整理而成。本书重视继承、吸收前人的整理成果,对前人意见有分歧的,更加细致的探究、取舍,力求既不人云亦云,也不标新立异,追求不可证伪的“原笔”。本书是一本方便阅读和检索的脂评红楼梦简明读本,对于红楼梦的研究和传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著名红学家蔡义江评价道:“这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著作,我已使(用)它多次。大著采用的版本及批语编排设计都非常恰当。校文也相当
唐宋时期是中国封建城市转型的重要时期,城市结构、功能的变化深刻的影响和着唐宋文人的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社会组织等,从而潜移默化的改变着他们的文化、文学观念和审美趣尚。在这种变化过程中,城市逐渐引领文学走向世俗化和大众化,从而引发了文学多层面的变革;同时,文学也在能动的塑造着城市的形象与文化个性,城市与文学处在双重建构的互动关系中。本书通过对唐宋时期城市转型与文学变革之间复杂关系的探究辨析,力求拓展唐宋文学的研究空间,对唐宋以后文学发展趋向提供一种新的阐释角度。
台湾大学欧丽娟教授是风靡华人世界的红楼梦公开课主讲者,本系列将欧丽娟教授一百七十多讲的红楼梦公开课逐字稿整理出来,打造成更为面向大众的以红楼人物为中心的欧丽娟红楼梦公开课,以此系列泽惠红楼梦的爱好者。全书系根据欧丽娟红楼梦公开课系列的录音整理的第二部,主要内容包括人物论总论、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
欧丽娟教授以台大公开课红楼梦得到广大红迷的喜爱,本系列为欧丽娟教授一百七十多讲的红楼梦公开课逐字整理稿,本书为第三卷,内容为贾府四春——元春、迎春、探春和惜春的人物细读。
路翎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极具才华而又富争议的重要作家,贡献有《财主底儿女们》《饥饿的郭素娥》等众多优秀作品。本书尝试全面把握路翎创作历程和各时期相关研究成果,探究作家生平与作品间的复杂联系,并探讨时代语境与作家活动时空的关联。以“落后书写”为核心论题,作者摆脱了“进步/落后”“现实主义/现代主义”“集体/个人”等二元对立的论述框架,认为此疆彼界之间的“斜线地带”才是路翎创作所坐落的真实位置。路翎具有浓烈的创作个性,致力于描写“痛苦”“欢乐”“追求”与“梦想”,他关注青年知识分子在大时代里的追寻与
公元782年,隶属大唐的康国遭到阿拉伯人的入侵、康国王妃带着据说可让康国复国的镇国之宝逃到敦煌。王妃死后,其后人为其守墓,形成康家村。几百年后,这个村子在明末突然消失,历史也毫无记载。某年,王妃的后人、土库曼斯坦某大学历史系教授尼亚佐夫来到敦煌,探寻先祖墓地消失之谜。在敦煌,尼亚佐夫遇到了王妃在敦煌的后人,并且深陷一场传承一千多年的家族争斗之中,他在故国的妻女也遭受牵连、被绑架到敦煌。最终,他在王妃的后人苏娜等人的帮助下,终于弄清楚了康家村消失的秘密,而苏娜却为他献出了生命。
本书长篇历史小说以诸国纷争、即将一统的战国末期为时代背景,讲述了都江堰的缔造者李冰、李二郎的传奇人生。李冰为人为官刚正果决而富有智慧,且善于工程营造、机械发明。在安邑县令任上,他不畏强权、硬刚秦国太子,反而受到太子和秦王赏识,被委以重任,从家乡走向更广阔的历史舞台。李冰受命携其子二郎,随名将白起伐楚,用计水淹鄢城,修整白起渠,造车梯攻郢都,营救秦国公主,说服楚使缔约,立下赫赫功劳。随后李冰入川担任蜀郡太守,开启治蜀新篇章,他爱民如子,智斗朝中奸臣、地方豪族,平定蜀地叛乱。李冰父子想要将
这是一本散文集,主要收录了作者2000年以来在不同刊物发表的散文作品,共47篇13余万字,分为上、中、下三辑。第一章为我思故我在。通过对现实生活的点滴观察与感悟,抒写了职场女性、普通百姓面对现实生活所展现出的坚忍、乐观、向上的品质。第二章为我行我诉。以壮美的山川、大漠、草原为底色,刻画了许多有趣的人物、风景和风土人情。第三章为纸短情长。主要以写亲情为主,在与亲人的情感纠葛中,面对生离死别、病痛灾难也始终不离不弃,表达了血浓于水的真情。
本书是一部长篇小说,故事以三个孩童时代玩伴的不同人生展开。蓝领代表王年生不甘命 价,将儿子培养成才。金领代表石亦满顺应时势,善于抓住机遇,成功创立并不断发展壮 标准的“成功人士”。主人公石诚面对人生诸多不如意、职场诸多不顺利,没有怨天尤人 调整自己的人生姿态,最终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在培养孩子这个“伟大的事业”中 “比失败多出一次的成功”,完成了生命的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