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针对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问题,从老师的角度给家长以建议,探讨了阅读书目的选择,阅读环境的营造,阅读计划的制订等常见的28个问题,指出要养成一种习惯需要家长耐心的陪伴和切实的坚持。同时两位老师结合小学教学中重要的整本书阅读概念,给家长和孩子以建设性的指导,对于孩子养成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有着重大的意义。
作者像是人类四百年科学探索史的“说书人”,用精准、优雅的语言讲述了从哥白尼发表《天体运行论》之后的科学发展的历程,展示了人类群星闪耀的光辉,鲜活的科学故事,近代科学大厦是如何建立的,以及科学发展的历史必然性。探讨了科学精神的本质和推动科学发展的力量。同时也介绍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知识。本书史料可信、思想连贯、叙述生动,人类探索科学400年的恢弘历史跃然纸上,是一部史诗般的科学史话。阅读此书,一是了解人类科学文明的演变历史,认识科学大师,理解科学思想,体味科学研究之艰辛
我们的一生中可能会经历各式各样的考试,比如中高考、考研考公、职业资格考试,等等。但只要是考试,总归有难度。一方面,考生需要记忆大量的知识点;另一方面,对于很多考生来讲,备考的时间并不多。本书将介绍一种够让人“记住大量知识又不会忘记”的特殊学习方法——一页纸备考法。有了这种方法,哪怕是不擅长学习的人,也可以记牢所学的知识,从而可以更顺利地通过考试。
本书以学位论文写作为主题,以问题为中心。首先,从问题入手,介绍学位论文选题与标题设计;其次,介绍文献检索、管理以及文献述评与开题报告撰写;再次,介绍问卷调查、比较研究等常用研究方法;从次,介绍学位论文写作、检阅与规范以及实证论文如何写;最后,指出要围绕问题提出命题,通过论证命题来回答问题。本书逻辑严谨、语言平实、文风轻松、操作性强。无论你是本科生、研究生还是从事论文写作教学的大学教师,本书都将为你提供实用而有益的帮助。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公共文化服务的高质量发展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和国家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基础。本书基于整体性治理理论,创新性地提出以治理要素为基础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TSDEP理论分析框架,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通过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价的实证研究,能科学、准确把握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结合公共文化服务实践模式的总结,能够起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优秀案例的引领作用。本书构建的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价体系具有较强的原创性和重要的学术创新价值,
基于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以及国家建设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背景,研究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创新素养的养成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价值。本书采用质性研究中扎根理论的研究路径,并且站在现象学的哲学基础上理解与实施扎根理论,收集了在信息化教学大赛中获奖的一线高职院校教师的资料数据,通过三级编码的方式分析资料、抽取类属、整合与提炼理论,回答了高职院校教师通过何种方式养成何种信息化教学创新素养,以及养成这些素养的高职院校教师是如何实施信息化教学的等相关问题
出生地是否影响、怎样影响大学生的教育获得?本书通过对地域做分层处理,重新审视了大学生的出生地、就学地和就业地,分析了出生地对高等教育选择、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大城市就学机会以及大城市就业机会的影响,以此考察高等教育获得差异。
该书针对地方高校本科生科研的案例研究,探讨了不同师生互动模式如何发挥作用,并通过探索建构有效的师生互动,对指导地方高校师生理性参与本科生科研活动、建立实践共同体和专业学习共同体、实现长期持续的有效师生互动,具有现实指导意义。该书对于理解地方高校本科生开展具有适度挑战度的科研学习、教师实现科研教学统一,以及学校推动本科教学改革、提升本科生教育质量具有借鉴价值。
教师交流是促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的重要政策举措。本书系统呈现了教师交流政策的演进脉络与变化规律,全面分析了县域教师交流政策执行的现实样态与主要问题,并构建了基于积极差异补偿标准的激励机制和多元弹性的教师交流评价约束机制,以期为进一步优化县域教师交流政策、促进县域教师均衡配置提供理论思考和实践依据。
课程思政是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地理学天然具有文理兼容、紧密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等思政属性,是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学科。本书基于课程思政融入中学地理教学的政策、实践、时代和学术等背景,结合人本主义理论、人的本质理论、建构主义理论、教育性教学思想、多元智能理论等,解读其概念体系和理论基础,描述其发展现状,分析其实践应用,阐释其实施路径、主要模式、体制机制;最后,从大人物、国家战略、大国工程、生活实际、国情教育等方面,提出典型示例,总结成功经验。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