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在“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机械设计基础(第二版)》的基础上进行的修订。全书分为工程力学基础、常用平面机构、常用机械传动、常用机械零部件四篇。第一篇主要介绍工程静力分析和杆件的各种变形及强度、刚度条件;第二篇主要介绍平面连杆机构和凸轮机构的组成、类型、特性及设计;第三篇主要介绍齿轮传动、蜗杆传动、齿轮系、带传动、链传动的设计准则和计算方法,以及使用与维护等;第四篇主要介绍螺纹连接、轴毂连接、轴的结构设计和强度计算,轴承、联轴器和离合器的类型、特点、选择和应用。为了便于项目化教
本书内容为机械基础综合实验,主要是机械原理课程实验、机械设计课程实验、互换性及技术测量课程实验项目。具体介绍的实验项目有:机械认识发动机拆装实验、机构运动简图测绘实验、齿轮参数测量实验、减速器拆装实验、齿轮范成实验、机构创新实验、轴系结构拆装实验、螺纹测量实验、齿轮齿距累积误差及齿距偏差实验、齿圈径向跳动实验、公法线长度变动量及公法线平均长度偏差实验、表面粗糙度测量实验、平面度测量实验等。本书通过二维码嵌入实验设备介绍及实验操作微视频。本书面向对象为机械类专业本科二三年级学生。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我们力图将慕课课程线上教学资源和线下教材内容学习相结合,依据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突出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工程应用的实践性和教材内容先进性。本书主要有以下特点: (1)突出理论知识的系统性。教材内容编排首先从点、线、面投影到立体的投影,再到制图的基本知识的学习、机械图的学习和计算机绘图内容的学习。教材内容系统且易于理解。 (2)注重教材内容的先进性。本书所有标准尽量采用《机械制图》和《技术制图》最新国家标准;选用最新版的计算机绘图软件绘制机械图,增加三
魏塬,博士(后),上海大学机自学院副研究员。徐业银,博士,西安交通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助理教授。张恩杰,博士,上海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焦映厚,博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机电学院教授。陈照波,博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机电学院教授。本教材较为系统地介绍转子动力学的基本概念、计算分析的基本方法,讲解转子密封领域的研究内容和非线性动力学的研究意义。主要内容包括:转子动力学的理论基础;转子系统的临界转速与不平衡响应理论;旋转机械故障诊断技术的基础知识;转子-迷宫密封系统非线性动力学特性分析;转子-刷
本书结合作者团队在高端装备智能运维领域积累多年的研究成果与**研究进展,以工程中常见的关键基础部件滚动轴承为研究对象,重点介绍滚动轴承动力学建模、性能退化程度评估和寿命预测方法,内容兼顾基础性、学术性和实用性,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本书是作者根据多年来的教学和教改实践,以“设计”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为目标,对传统“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课程内容进行整合编写而成的。全书共 17章,首先介绍机械设计的共性基础知识;然后以一般机械中的常用机构和典型通用零部件为对象,介绍与之相关的设计知识、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最后简要介绍机械系统方案设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BR》本书采用二维码技术关联相应数字化资源。
"本书是编者根据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教育部制定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最新国家标准,并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教改实践经验编写而成的。全书共15章,主要内容包括:绪论,平面机构的运动简图和自由度,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传动,蜗杆传动,轮系,其他常用机构,联接,带传动,链传动,滚动轴承,滑动轴承,轴,其他常用零部件。本教材具有以下特色: 1.重点突出、侧重应用。在本书编写过程中,充分吸取了各院校近几年“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经验,删减了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加强了基本理论及
本书主要分为5个部分,首先对设备的智能维护做概述性地介绍,随后介绍设备的状态监测方法与数据获取;之后对设备智能维护中的核心环节:设备故障与异常检测和设退化与剩余寿命预测方法进行介绍。最后将设备智能维护做外延,探讨设备维护的未来发展趋势以及与前沿技术的结合。 本书的特色在于充分的体现了交叉学科的特点,运用机械工程、先进的信号处理、人工智能、工业大数据、决策优化等领域的知识解决设备的智能化维护管理。本书将面向大三本科生,具有一定的机械工程基础、人工智能基础以及计算机基础。
本书内容全面,重点突出,分析透彻,理论联系实际,可帮助学生厘清思路、掌握重点、突破难点,从而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控制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