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张以“心”为判断是非的准则,不拘泥于既成制度。在哲学上提倡太虚说、良知说和孝本说。认为宇宙即太虚,太虚与心为一;良知即太虚,心归太虚,心达无善无恶境界,即是真正良知。仁、义、礼、智出自心之太虚,而人心之太虚却以孝为本,也就是孝兼万善之说。
本书精细地解读了朱熹、张居正等对四书的注释,并对比分析柏应理、卫方济和沃尔夫的拉丁语著作《中国哲学家孔子》《中华帝国六经》《中国人实践哲学演讲》等与前者的关系,展现了西方传教士和启蒙思想家传播和接受宋明理学的路径。不仅如此,该书首次详尽地分析了柏应理、卫方济和沃尔夫之间的脉络关系,从而清晰地为我们展现了宋明理学如何影响了欧洲启蒙思想家,进而影响欧洲的启蒙运动,并由此论证了宋明理学在启蒙运动发展以及欧洲迈向近代化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其研究内容具体深入,为国内外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书稿共分为八个章节,详细介绍和阐述了严复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深邃的思想观点。全文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讲述了严复的家庭环境、人际关系、事业起伏等与严复人生密接相关的人和事,并从严复个人的角度呈现时代的变迁
以互联网、大数据等为代表的现代科技改变了人类发展方式,并催生了继陆地、海洋、太空后不可或缺的社会场域——网络虚拟社会。后者不但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重塑了现代社会结构和运行方式,而且改变了人们思想观念的社会基础,形成新的虚拟思维方式和互联网精神。本书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体系,遵循“发生—发展—发因—治理”的逻辑理路,通过质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专题探讨网络虚拟社会中的道德问题及其治理。首先,以当代科技发展为切入点,分析网络虚拟社会的形成、发展、特征及其对道德的影响,剖析网络虚拟道德的生成及其论
中国哲学传统中存在着情感主义哲学,中国情感主义哲学的特质是情缘主义,先秦儒家是情缘主义的开创者。情缘主义认为情感具有本源性地位,但此“本源”不是本体,而是发挥优先性 开端作用和导向作用的机缘或渊源。情感为人的一切观念活动及其实践创造了机缘,发挥这样作用的情感本源即情缘。随着中国哲学本体论、宇宙论形态的发展,情缘主义的思想视域被遮蔽了。明代中期至今,中国出现了诸多情感主义哲学理论,情缘主义的思想视域也得以再启,但其间夹杂着与情感本体论、情感宇宙论的纠缠与分擘。在这个知识压迫价值、客观压迫主观、事实
本文通过对晚明至清中期七位思想家女性观的研究,系统地讨论了这三百年来的解放女性思想。女性解放在近代中国并非完全的“舶来品”,西方男女平等思想传入以前,中国社会已经有了接受与涵化这种观念的思想土壤。 第一章主要论述晚明至清中期解放女性思想的源头、构成与时代分期。第二章主要论述了晚明李贽与清初唐甄的女性观。李贽的女性观以“天下万物皆生于两”为哲学基础,充分肯定女性对原生家庭的贡献与女性作为独立的“人”的价值。唐甄的女性观则偏重于对女性家庭价值的充分发掘与全面肯定,在儒家伦理规范的框架之下充分发掘了“
本书是一部以全新的视角观察与探讨孔子的思想史著作。采用文化权力等新的批评话语,结合商周神政权力的影响,对传统文献和考古新证作出全新释读,认为随着人们对人性的认识、对人的认识,人文意识逐步觉醒,构成了中华文明“文明与神明交织与渗透”的景观,最后文明占了上风,而神明也具有了人文色彩,而孔子主张的是“神本主义”,强调对神的尊崇的重要性。
本书是对《论语》的通俗讲解,不是单纯的注解和翻译。作者用一贯的朴实、接地气的语言,将《论语》里的道理讲明白,说透彻,善用类比和大量的例子,可读性强。作者旁征博引,将一两句或几句的内容从历史角度、文化角度、生活实际角度详细讲解,让读者一读就懂,并能把智慧运用到实际当中。